印刷技术与艺术品复制到数码印刷

印前频道 - 艺术微喷 来源:中国设计在线 作者:hccm 2010-07-14

       现代平面美术作品的复制都离不开印刷术,可笑的是到网上一查,竟然多数声称创造了复制新技术的人对采用什么印刷技术复制的画作都讳莫如深。似乎他们的画都不是印出来的,而是用什么神秘的功法攒出来的。其实从古至今,画的复制莫过于印刷,最早的复制术-临摹其实不过是除笔之外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印刷术。
       后来人们在复制书法作品时发明了将它刻到石板上,然后再用纸拓印的方法。这一个最原始的发明有两重意义,第一,它保证了复制品较高的一致性,第二,它大大提高了复制的效率。因此它被称为最早的印刷术。也是因为这两个特征,人们只把原来的临摹称为复制技术的一种,而只有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复制技术才叫印刷术。好吧,我们也随大流把临摹从印刷术中取消。

       从上面的陈述我们还看出,只有用印刷技术复制才能保证复制品较高的一致性和足够的效率。但我们并没有说印刷术能保证复制品的仿真性。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印刷技术对不同的美术品进行复制就不能保证仿真性。

       另外从最原始的印刷术开始就把复制过程分成了两个部分,制版和印刷。我们在下面也分别介绍现有的各种制版技术和印刷技术。 

       一、制版技术 

       我们发现最早的制版技术都是人工刻版,后来出现的活字印刷不过是发明了一种复制刻版的方法。可以把一次刻的版分解成单个的字,并复制出许多,然后在排版中重复使用。不过这项技术在美术作品复制中没什么意义,没有一种艺术品是用固定元素组合而成的。

       印刷术另一个特征是只能印制同等浓淡的墨色,因此在早期一直无法印刷有丰富浓淡变化的画作。中国虽然很早发明了印刷术,但一直只能用它来印只有一种浓淡的白描画。一直到明代胡正言发明的饾版、拱花技术和后来的木版水印技术才开始有能力复制有浓淡变化的画作。
       从木版水印的印品分析,它是将一幅画分为骨架与渲染部分,骨架将来用比较"干"的墨印,清晰度比较高,但没有连续的浓淡变化;渲染用比较湿的墨印,利用墨在宣纸上的扩散来模糊每一版之间的色差。但我们从图1鱼腹部看到,由于印版数不足,腹部线条出现了生硬的过度。另外淡墨线条不实,这与用笔画出的淡墨线条有很大差异。


图1  木版水印画

       无论怎样精雕细刻,木印版都不可能与用软毛笔画出的原作达到高度的形似,只能大致做到神似,经不起细的推敲。另外每一次调墨、上墨都很难做到较高的一致性。因此这个工艺还不能满足我们要求的一致性、仿真度和高效率这三个基本要求。   

        用网点实现连续调印刷 

       100年前照相术的发明为精确制版奠定了基础。很快,挂网技术的发明使高效率、效果稳定的连续调色印刷成为现实。


图2  用网点表现连续调

       目前多数印刷技术中使用的网点都是这种网点,所有的点都分布在均匀间隔的网线上,网点的位置固定,图的浓淡用网点的大小来表现。因此这种网点也叫调幅网点。网点利用了人眼分辨力有限的特性,当网线距离小于一定相对值时,人眼就看不清网点,而感觉的是连续的过渡色。从理论上说,只线将网线距离进一点缩小,就可以印出清晰度很高而连续性也非常好的图片。这似乎就可以解决所有画作的仿真复制了。但我们后面介绍的印刷技术限制了网线的进一步缩小。目前常用的印刷网线在每英寸175线左右,网线距离0.15mm左右,最大网点直径也在0.15mm左右。以人眼1'的分辨力来看,要到半米的距离才能完全看不见网点。另外调幅网点和后面的多色套印方式又使印刷的分辨力很难超过每英寸300线,因此它不是一种理想的复制方式。但不管怎么说,网点技术开创了稳定可靠的连续调复制技术,现在大多数彩色印刷品都是用这种调幅网点印刷的。甚至多数复制画也都是用这种方式印刷的。

       柯罗版印刷可能是在以上网点版印刷技术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的一项技术。它也可以印连续调,但不是用这种规则网点,而是用一种感光胶形成的皱纹版。胶版感光后经冲洗,感光越多的地方越硬,皱纹也越多,吸墨性就好;而感光少的地方胶少,吸水多,吸墨性差,这样就可以印出连续变化的影调。柯罗版印刷技术是一种多色印刷技术,通常有一种颜色就要制一块版,虽然与木版水印比,它不必为浓淡不同的层次制多块版,但如果印一幅颜色丰富的画,制版数量也是很惊人的.


图3  柯罗版印刷   

        图3是将一幅柯罗版印刷的国画用每英寸600线的精度扫描后的局部。我们看到它有类似网点的颗粒,这大概就是柯罗版特有的吸墨方式产生的。与普通印刷网点比它小得多。但在许多色块的边缘我们看到有很多像套印不准的浓淡不同的两层颜色,这不应该是画中有的。另外从左下的树叶看,它产生的连续调不够连续。总得来说,柯罗版印刷是用一种不精确,难以控制的方法来实现连续调印刷,缺乏现代印刷技术所需要精确性,另外它的清晰度也比较差,印制工艺复杂,印刷质量难以进一点提高。但它的工艺催生了现代很重要的平印工艺——胶版印刷工艺。

       调频网点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应用的一种技术。也许它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但不会早于用计算机制版的时间,20世纪70-80年代。但它的应用却是从90年代才开始比较普及,原因是它采用固定的小网点,这种小网点用传统的转印制版技术很容易丢掉,使印刷品出现花斑。只有9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直接制版和直接印刷工艺后才能保证这些小网点不丢失。


图4  调频网点

       调频网点的名字起源于收音机的调幅与调频,传统网点靠大小来表现浓淡,于是叫调幅-调节网点大小的幅度。而图4的网点是靠墨点出现的频率来表现浓淡,所以叫调频网点。为了避免出现网格或花纹,调频网点的分布采用随机方式(也有非随机方式的的调频网点,但基本被淘汰),所以也叫随机网点。
       调频网点的最大优点是网点细小,在现代直接印刷技术的支持下,网点直径可以小到0.02mm,即便最好的眼睛也很难分辨。另一个优点是与对比度相关的分辨力:如果只用600DPI(每毫米约23.6线)的打印机印刷,在高反差部位,调频网点的分辨率就可以达到每英寸600线,低反差部分略低一点,但也可以达到每英寸450线左右。这与人眼的分辨能力恰好类似:在明亮的光照下,年轻人的眼睛最高可以分辨高反差线条450线/英寸,但反差降低后就只能分辨300线左右。因此我们只需用600DPI的设备就可以印出清晰度高出人眼可见极限的图片,而传统网点至少需要2400DPI的设备才能达到一般的印刷要求(每英寸最高分辨300线)。

       图2和图4的网点都属于现代印刷网点,它们的特点是可以精确控制影调还原的准确性。图2的调幅网最早始于用网屏与底片叠加曝光得到,但真正能准确控制影调还是在计算机技术进入印刷领域之后。最早出现的叫电子分色机,它集成了一个专用计算机和产生网点的软件。从那时起印刷才能真正比较准确地表现画中浓淡的变化。

       有效率的印刷只能为每次印刷施以同样浓淡的墨,因此要一次印出浓淡的变化且能准确控制,只有用网点才能解决。 

        用有限色印刷无限色

       解决了印连续调的问题还要讨论色彩表现问题。我们看到无论是木板水印还是能印连续调的柯罗版印刷都不能解决用少量版印大量颜色的问题。最夸张的木板水印用了1万多块印版来印不同的颜色,如果改成柯罗版恐怕也至少要几十块版。版数太多不仅效率低下,也会大大影响印刷精度。
       四色印刷是彩色印刷术的一项重大发明,用黄、品(紫红)、青色三色组成任意一种颜色,后来又增加了黑色,一是为了提高暗部的最大密度,另外还可以控制颜色系统的稳定性(灰色成份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其实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也不会备几百上千种颜料,也是只有少数几种到几十种颜料,要画出更丰富的颜色往往需要用几种颜色配比。这也证明了少数颜色确实可以组成无限颜色。经过人们长期筛选,最后发现用黄品青这三种颜色能配出的颜色最多,特别是配出的鲜艳颜色最多。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彩色印刷都还只用到4色。
       为了拓展可印刷的颜色,特别是在复制画作的时候,许多颜色是画家直接用纯度很高的颜料画出来的,如亮红色,橙色等等。现代印刷业也开始增加印刷的颜色数,最常见的是增加红、绿、蓝3种颜色,用来印刷高饱和度的,用黄、品、青组合不出来的这3个色系的颜色。还有一个目的是增加某个颜色墨的厚度,多色印刷必需用新的分色算法,许多传统色彩管理系统都无法支持真正的多色分色算法。
       四色彩色印刷对网点提出了新要求,因为要用4个网点叠印,会因"撞网"而产生一些龟纹或花斑(玫瑰斑),现在用每种网点错开15度的方法使4个颜色的网点尽量相互避开。这样可以提高色饱和度还可以减少颗粒感。但7色之后怎样错开?同样调频网点也有这个问题,随机网点的出现位置似乎难以控制,如何让各种颜色的网点错开并依然保持"随机"状态?这都对对计算机的"挂网"算法提出了很高要求。
 

       制作印版 

       前面都在讨论制版的准备工作,现在我们要研究怎样具体制作印版。制作印版的不同材料和工艺对最终的印刷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最早的印刷都是凸版印刷,直到30年前,主流印刷术还是凸版印刷,那时要印一幅浓淡变化的图片就要制一块带网点的凸版,通常是铜版,是曝光后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制作。在这种制版工艺中,网点如果太小很容易被腐蚀掉,因此亮度小于5%的浓淡是不能区分的,大于95%的颜色就会被丢掉。而且为了减少小网点的丢失又要有足够的层次,凸版印刷的网点都是很大的。如果能找到一份几十年前的老画报就会发现这个特点。

       由柯罗版印刷改进而来的胶版印刷逐渐占据了最多的市场。 与柯罗版印刷不同,胶版印刷只有"有墨""无墨"两种状态,没有过渡,因此它必需要用图2或图4所示的两种网点。制备胶版印刷的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方法,先要做一张胶片,然后用接触晒版的方式用碘镓灯晒版,多数胶版印刷的版叫PS版,是一种铝基的印版,上面有一层感光胶。曝光后着光的亲水不亲油(阳图PS版),不着光的亲油不亲水。用传统制方法也存在小网点丢失的问题。第一次是在胶片的曝光时,过小的网点就容易丢失;第二次是PS版曝光时小网点更容易丢失,因此在胶版印刷时,如果用胶版纸印刷,网点通常只能用每英寸150线的,用铜版纸印刷多数用175线,最高只能用每英寸200线。不过现在最精美的彩色画册都是用胶版印刷工艺印出的,我们似乎对此已经相当满意。

       也许是激光的频谱提高到蓝光,或PS版的感光范围拓展到红光且感光度提高,总之从21世纪起,胶版印刷的直接制版成为主流。用激光束直接扫描印版而不是胶片,经激光曝光后无需转印就可以上版印刷。这就大大减少了转印过程中的网点损失,因此直接制版使在胶印工艺中使用调频网点成为可能。现在的《中国摄影》杂志就是用胶版的调频网点印刷的。但胶版印刷还有一个转印过程,因此胶版印刷中调频网点的点还不能太小。 

       无版印刷
       直接印刷就意味着不用印版的印刷。直接印刷技术中如数码印刷实际上还是要制作印版,但印版通常是以电子潜影的方式存在,然后将色粉或液体电子油墨转移到有电荷的地方。当电荷小于一定量时就无法吸附油墨,因此这种方法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无版印刷,另外电子潜影版的这种特性也使得它不能使用网点很小的调频网点。 

       按需喷墨印刷(通常叫喷墨打印)是一种真正的无版印刷,它的网点等信息只是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并没有物理形式。墨水的喷嘴根据版面数据决定印墨还是不印墨。由于喷墨印刷完全没有墨的转移过程,所以网点的大小只取决于喷嘴的技术。现在最细小的喷嘴已可以一次只喷出1.5微微升的墨滴。不过在实际复制时常用的墨滴在3-6微微升就已经足够小了。喷墨印刷可以使用网点最小的调频网点。 

       画作影像的获得
       现在市场上流行很多世界名画的复制品,他们都是怎样制版的?这些制作者肯定都无法接触到原作,只能是从一些印刷得比较好的画册上复制,用扫描或翻拍的方法复制。这样能做出高质量的仿真品吗?我们先不说画在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失真,只看他们线条信息的传递还能剩多少吧。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印刷画册采用的胶印工艺最高只能表现出每英寸300线的细节信息。实际上在印刷时的套印精度损失,可能只有250线的信息被保留下来。复印者对画册进行扫描后的图像还不能用,因为印刷网点都被扫描下来了,所以还必需用软件进行去网,如果不去网再次加网后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条纹。最好的去网软件对清晰度也有很大影响,通常去网后分辨率最多只剩下200线左右。最算还剩200线吧。
       画册不可能有原作那么大的,通常至少缩到了1/3,就是说在印刷时至少要放大3倍,放大后上面的清晰度就只剩下每英寸不到70线。一幅艺术作品,至少有一半的价值在它的细节。大家和一般作者的区别不在构图和颜色,而往往就在运笔的细节。要表现这些细节,油画应该做到每英寸300线,国画要做到400-450线。
       颜色我们就不用讨论了,如果有机会拿一本画册与原作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特别是暗部层次与颜色的损失非常严重。因为这些画册就不是按高仿真的要求印的。
       过去获得画作影像的方法都是用反转片翻拍,然后再通过扫描仪扫描。扫描实际上是一种数字照相的方法。通过反转片翻拍会有很大的颜色畸变,主要是胶片造成的,如暗部偏蓝,暗部的层次被压缩等等。因此减少中间环节是提高影像质量最好的办法,应该对画作直接进行数字照象.
 

       二、印刷技术 

       印刷品的质量评价有以下几点:

       1、清晰度
       清晰度应该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参数,通常用每英寸能分辨多少条线来表示。特别要注意的是线条的反差对分辨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眼来说,高反差线条至少要达到400线,10%的低反差线条要达到300线这才是最好的印刷品。但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复制分辨率有所不同,油画达到300线即可,小幅水墨画就要达到400线以上。

       在彩色印刷过程中,每一色版的套印精度对清晰度的影响是最大的。由于纸张的变形,印刷机的重复定位精度低等都会影响套印精度。每种印刷技术的定位方式不同,它们能达到的定位精度极限也不同,我们会在后面逐一介绍各种工艺的定位方式。

       要印刷有颜色变化的细线条网点的表现力非常重要。在一种印刷技术中,网点能不能印得很小,网点的尺寸能不能保持理论值(网点扩大率不能太大)都对清晰度有很大影响。如不能印刷小网点就不能使用清晰度更高的调频网点。

       关于网点扩大率:通常网点在转印过程中都会扩大,它与印刷工艺和印刷材质都有关系。网点扩大是一项很不好的现象,除了使网点变大,颗粒变粗和清晰度降低这种直观的缺陷,还会使颜色饱和度降低。

       2、彩色表现
       黑色系中最黑的颜色能印多黑。通常用密度来表现。比较好的印刷技术至少要达到1.8,最理想的可以达到2.0以上(1%的反射率以下)。国画和油画的高仿真复制最好都能达到2.0。然后是黄、品、青、红、绿、蓝各色系最亮和最暗色的饱和度。印刷最难印的就是高饱和度的暗色和亮色,而中间亮度的颜色通常可以印出很高的饱和度。在传统画作(如国画、油画、版画等)中画家也很难画出高亮度且高饱和度的颜色,因此多数印刷术在表现中间以上亮度的颜色时都问题不大。难点就在表现又暗又鲜艳的颜色。画家在画这些画的时候可以用很厚的颜料来画,它能将白光中其它颜色成份完全过滤干净。但印刷术就不一定能这么做。如果上太厚的墨,就会使网点扩大,清晰度降低。如果采用多次印刷又会增加套色的误差。
       评价彩色表现的另一参数是颜色再现的准确性。每一部分的颜色包括亮度、饱和度、色相(也叫色品)都要准确。这就要求对网点的再现非常准确,制版的网点大小最好与最终印出的差别不大,每次(张画)的着墨量要非常稳定。

       3、材质
       这是复制美术作品的特殊要求。如果不考虑材质与原作的相似性,每一种印刷工艺选择对它最适合的材质就能表现最很高的清晰度和很好的彩色。但如果选择了美术品原作的材质,印刷质量可能就会大大下降。如用传统宣纸印刷,多数工艺的印刷质量都会变得很差。 但一个画种的审美价值往往与它的材质相关,如果用铜版纸印油画,用高光相纸印国画,恐怕它们的审美价值就损了一半。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最早的一项印刷术,从中国人发明印章开始就首创了凸版印刷,但目前已很少使用。一是因为制版困难,二是在印刷大面积实地颜色时颜色不均匀。另外凸版印刷不能印很细小的网点,我们看50-60年代的印刷品中的图片颗粒特别粗,就是用凸版工艺印刷的。木板水印属于凸版印刷技术,除此之外在目前的艺术品复制中很少使用凸版印刷。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的版看上去有点象阴文的图章,但它的墨是上到凹槽内的,然后再转印到介质上。凹版印刷的特点是可以印很厚的墨层。如钞票上的线条就是用凹版印刷出来的,摸上去有立体感。 但凹版印刷更不能印小网点,因此很难用来印细腻的图片。 

       平版胶印

       顾名思义,印刷的版没有凹凸,那油墨靠什么选择性地挂上去?

       原来胶印的版上面涂有一层特殊的材料,在感光后的部分亲水(阳图版)没感光的部分亲油。在样在上油墨之前先上一层润版液,感光的部分就吸满了润版液,没感光的部分是干的,再接触墨辊时,油画就被转移到印版上。


图5  平版胶印着墨原理示意图

        印刷内容不是从印版直接印到纸张或其它介质上去的,而是先将墨转印到一块橡皮布上然后再转印到纸张上。小墨点不仅在制版过程中会损失掉。幸存的一些次小墨点在这几次转印过程中也会消失或变淡。其中水对墨点的“结实”程度影响很大。近几年高质量胶印多改为无水胶印工艺。印刷版上面涂有亲墨和排斥墨两种涂层,曝光后,未感光的斥墨涂层在显影时被洗去,露出下面的亲墨涂层,墨辊滚过后,亲墨涂层吸上墨,然后还是经过橡皮布转印到纸张上。
       传统的胶印机上墨量的控制由墨斗和大量的传墨辊控制。墨斗出墨的狭缝控制墨量,多根传墨辊为使墨变得更均匀。但总得来说墨量的控制还不是非常精确。往往隔几百张后再取一张就能看出两者的区别。
       平版胶印对印刷介质比较敏感。只有在铜版纸上才能印出最好的色彩效果,而几乎没有一种画作是画在类似铜版纸的介质上的。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廊用铜版纸印刷国画,装裱成小镜框后出售,还挺受欢迎。

       我们现在来看平版胶印对介质的适应性。
       在普通胶印成品中,我们会发现如果将纸张换为胶版纸,颜色就会变得比较灰暗。 如果换成吸墨性更好的宣纸,可想颜色会变得更灰。因此胶版印刷工艺要用于国画和水彩画的印刷必须改进工艺,使它在宣纸上能印出更高的颜色密度。关于这方面技术已有很多传闻,但到底达到什么水平没有亲眼看过,所以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另外胶版印刷必须使用油墨,油墨是一种类似油漆的材料,与用水调制的颜料有很大差别,最后的质感上还会有不少区别。
       用胶版印刷工艺印国画另一难点在套印精度上。目前胶版印刷成熟的工艺是用连续的卷筒纸印刷,在这种情况下,胶印机将纸张张紧到一定程度,使纸张长度在四色印刷过程中保持变化很少。但复制国画就不能采用卷筒纸印刷方式,一是没有这么长的宣纸,另外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印刷这么大的量。因此复制国画时多数采用单张纸印刷方式,单张纸印刷的套准靠前规和侧规靠,以宣纸的情况看,普通宣纸太软,很难靠准,除非特制的重磅宣纸。即便有了合适的宣纸,单张纸多次印刷的套准精度也比较低。再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打样方式印刷。打样的套准也比卷筒纸印刷要难多了。有人曾用这种方式印过一批大幅国画,最后的成品率不到10%。卷筒纸印刷方式的套准精度通常可在0.1-0.2mm之间,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偏低的精度,如果我们要印每英寸300条线,每毫米就有11.8条线,只有当套印误差小于0.04mm时才可能达到。因此用胶印的方式要印出300线的精度基本要靠运气,没有300线以上的精度就不能充分表现国画的水墨韵味。

       胶版印刷工艺用于复制水彩画难度低一些,但对一些有极鲜艳色彩的画还是有难度的。另外也是套印精度问题会使画的"质感"不好,但影响还不像国画那么大。 

       好象还没有见过用胶印工艺印刷油画的。可能是画布太过不平,胶印工艺很难将墨完全转印上去。倒是有一种印在铜版纸上,然后加膜热压的做法,但与原作差异太大。

       总得来说,胶印工艺墨层偏薄,表现绘画中一些浓墨点染的颜色有困难。印刷墨层的厚度在高仿真复制时是很重要的。 

       从胶版印刷的特质看,无论怎样改进工艺,都很难达到高仿真的程度。 但它工艺成熟,适合高效率的大量印刷。目前许多家居市场的装饰画都是用胶印工艺印刷的。 

       漏印

       可能很少人听说漏印这个词,但很多人都听说过丝网印刷。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漏印大概是手工刻腊版的油印。用铁笔划过的地方油墨可以透过,用油墨辊蘸匀油墨之后在这个版上滚一下油墨就漏印到下面的的承印介质上了。
       丝网印刷的工艺与这个差不多,只是将印版改成了一种比较细密的丝网(尼龙或聚酯编织网),在上面涂上感光胶。曝光后变成有的地方透墨有的地方不透墨,用油墨辊滚压过后油墨就被印到下面的承印介质上。由于采用感光制版,显然丝网印刷也可以制作网点版来印刷连续过渡的颜色。 遗憾的是丝网印刷的网点不能做得太小,通常是每英寸120线以下。而铜版纸上的胶版印刷可以做到175-200线。因此丝网印刷的图片颗粒显得比较粗,适合印大幅画作。
       丝网印刷的特点是对介质的适应性非常好,号称除空气和水,没有不能印的东西。用它来印刷油画布显然非常合适。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印很厚的油墨层,最大可以达到100微米;而且它用的油墨也与油画颜料接近,这几个特点的结合使它非常适合用来印油画。唯一的缺点就是画不能近看,因此油画的一些技法细节损失很多。丝网印刷最好用来复制公共场所,观察距离在1米以上的画作.

 

       凸印、凹印、平印和丝网漏印被称为四大主要印刷技术。它们的优缺点我们都已经看到了,按我们的标准,除丝网印刷在制作超大幅油画时尚可算高仿真外,其它工艺都不能达到高仿真的水平。 

       高仿真要达到什么水平?第一条,高仿真不是造假,因此不必要在任何条件也都无法分辨与原作的区别;第二条,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即便颜色有所差别,但与原作放在一起时仍很难分辨哪个是原作哪个是复制品。第二条的意思是,即便我们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或化学分析设备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但复制品已将原作的所有风貌和艺术价值都表现出来了,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认为可以算是高仿真复制品。按这样的要求,目前这四大印刷技术显然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那还有没有新出现的印刷技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数字直接印刷

       从十年前开始,"数码快印"就在中国炒作。但如果细究各种"数码快印"工艺,与胶版印刷工艺不同的只有一两种。我们就来看这两种工艺。
       这两种工艺的制版都是一样的,是在一个感光鼓上经激光扫描后形成电子潜影。一种工艺是用彩色碳粉,让其吸附到感光鼓上,另一种工艺只是将彩色碳粉换为电子油墨。其实第一种工艺与彩色激光打印机是一样的,只是幅面大一些,印刷速度快一些而已。碳粉印刷的缺点是颜色饱和度低,小网点丢失严重,碳粉的附着牢度差等。把它换为电子油墨后质量有很大改进,但与传统胶版印刷比质量还有差距。特别是传统胶版印刷采用直接制版和调频网点后,质量比电子油墨的"数码印刷"好得更多了。而用电子潜影方式不能采用颗粒足够细的调频网点制版。因此这两种工艺都不是高仿真复制的手段。

       激光彩色放大机也算是一种数字印刷,而且它是一种真正的无版印刷。它用3色激光,直接将数字信息印到彩色感光纸上,经冲印后得到彩色图像。缺点是彩色感光纸的色域比较小,颜色的准确性不高。最致命的还是它的介质太单调,无法在介质上仿真原作。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喷墨打印也是一种真正的无版印刷。喷墨打印机最早用于大幅海报印刷,由于当时技术所限,给人的印象是颗粒粗,清晰度差,颜色不准确还容易褪色。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由于这项技术涉及范围较广,我们用专门的一单来介绍它。 

       三、喷墨打印与仿真复制 

       现代的喷墨打印机基本都以按需喷墨的方式印刷。即根据电子版数据有墨或无墨来决定喷或不喷。喷墨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定量喷墨,即一次喷出的墨量是固定的,还有一种是可变量喷墨,每次喷出的墨是可变的。以我们的实践来看,定量喷墨结合高精度的位置定位是最理想的。它可以产生细腻的效果和准确的着墨量。我们下面基本都结合定量喷墨来讨论。
       我们在前面讨论其它印刷工艺的时候都一再表示它们对墨量控制精度不够,从喷墨打印工艺看,它的墨量控制是非常精确的。在印某一种颜色时,喷墨打印机能保证在单位面积内某种颜色的墨滴数不变,并且每个墨滴的平均墨量波动也非常小,这就使我们能够很准确地控制打样和最终印刷品两者颜色的一致性。
       虽然理论是如此,但在实际使用时我们可能发现喷墨打印机的颜色也很不稳定,可能今天明天的颜色不同,或者几天后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原来喷墨打印机的喷嘴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尤其是使用低质墨水时更容易出问题。一旦有一些喷嘴不出墨,印刷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喷墨打印机的厂商做了很多努力。一是尽量延长喷嘴的寿命,这要由两方面解决:喷嘴的设计与制造;墨水的成份。我们看到2006年推出的喷墨打印机喷嘴的寿命已大大延长。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喷嘴补偿。惠普的喷墨头设计了越来越多的冗余喷嘴,这些喷嘴在喷墨头是新的时候不工作,当出现了坏的喷嘴,这些喷嘴就打开补偿那些坏的喷嘴。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惠普的Z2100墨头在超过保修期限后,虽然已出现一些条纹,但颜色偏差却很少。这说明这台机器的喷嘴补偿能力比较强。
       最后一个解决方案是软件的补偿。针对墨头出墨量的减少,在生成印版的软件中提高某一颜色的墨量,可以非常精确地补偿墨量的亏损,大大延长墨头的使用寿命。如我们在eH2006软件中,RIP程序按实际需墨量的1.5倍设计,即最高可以输出比实际需要高出50%的墨量,在新墨头时,调低输出调整曲线,在墨头老化过程中不断调高曲线补偿出墨的亏损。

       我们上面在分析四大印刷工艺时,总报怨精度不够,原因是几色墨是一次一次印上去的,第二次印刷要与第一次套准,但对大张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喷墨打印机与此不同,它的多色墨是一次印上去的。它的套准精度是墨头之间的位置决定的,在刚性好的材料上定位比在纸张上容易多了。因此现代的喷墨打印机各颜色之间的套准精度比传统的印刷工艺都高得多。即使是很软很大幅的纸它都能保证从头到尾准确定位,而传统印刷工艺就可能出现一端定位准而另一端就不准。
       传统印刷有"版",特别是胶版印刷有一块刚性很好,变形很小的版,制版的激光扫描设备可以在这块版上制出非常精细的线条,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每英寸2000线以上。而喷墨打印没有版,它的"版面"是由墨头横向走动,纸张纵向进给组成的。当墨头反向横走或第二次扫描时,还能不能与上一次的起点甚至终点精确重合,决定了这个"版面"的精度。从理论上说,它能达到的精度远不如用激光束在刚性的版上扫描高。实际也是如此。目前我们观察精度最高的HPZ2100定位精度也只能达到每英寸600线。但好的是它的套准精度很高,并且没有转印损失,因此在优秀的制版软件控制下,它每英寸能够分辨450条低反差的线,已远超过人类裸眼的视力。用来复制高仿真美术作品是绰绰有余。
       喷墨打印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再淡的颜色都不会丢失。它的网点直径可以小到0.03毫米甚至0.02毫米都不会丢失,因此它可以印很淡的墨色或很鲜艳的淡色,并且能印很准确的亮色。除此以外的印刷工艺由于会丢失小网点,所以淡色要么印不出来,要么就失真或出现花斑、色阶。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