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物使用CTP工艺的困惑

印前频道 - CTP 来源:设计在线 作者:cpcool 2010-11-01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在出版物印制中的应用,由于其在降低出版成本、生产效率以及印刷质量的巨大优势,近年来,部分出版社都在尝试使用CTP技术。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出版流程的改变,使用CTP技术后,首先是原有出版流程中对于印刷前最后内容的校对流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使用印刷胶片印刷的流程中,出版社会通过核片检查(也有的叫扣片检查)的方式检查胶片内容是否与最终纸样相符,防止印刷错误。应用CTP技术后,出版社提供电子文件给印刷厂,印刷厂通过CTP制版系统将电子文件的内容直接曝光在印版上。因为没有胶片,传统的核片检查不复存在,给检查工作带来了不便。目前,为了防止电子文件在印刷厂通过CTP输出印版时出错,印出版社使用CTP的工艺时,通常有两种检查方式:

  第一种:出版社不负责检查电子文件制版的正确性,由印刷厂来检查。出版社将电子文件和签字稿都交给印刷厂,由印刷厂以签字样为准,对最终的印刷成品的结果负责。这种检查方式将出版社的压力全部转移到印刷厂身上,印刷厂为了揽活,承担巨大压力。这种检查方式依然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首先,大多数印刷厂一般都不具备专业校对的能力(大量的英文、大量的专业符号等等),很难保障不出错。虽然部分印刷厂为了接业务,雇专业校对人员来做校对检查工作,但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有时候一本书的印刷时间最起码要拖后一至两天时间,并且这种检查是每一次印刷前都需要进行的,也就是说印刷厂每印刷一本书在印前检查就要耗费1到2天的时间,完全无法体现CTP直接制版技术给出版社带来效率上的提高。一旦出现有印刷错误的出版物发行出去,印刷厂将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和出版社的合作关系;而出版社将承担此类出版物上市后对出版社形象的负面影响。

  第二种:出版社自己检查电子文件制版的正确性,出版社将电子文件交给印刷厂,由印刷厂通过他们CTP系统软件在制版前打样,然后将打样交给出版社,由出版社组织编辑或校对人员再次进行检查校对,这种检查方式的好处是安全性比较高。采用这种方式经行检查的出版社的情况大部分是编辑包干制(或者是项目负责制),也就是编辑不仅负责编辑图书,同时也自己负责在出版社指定的排版公司和印刷厂安排排版和印刷,出版部只是负责管理排版公司和印刷厂。对于这种检查方式,出版社负责出版的部门不参与检查工作。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使得出版流程更复杂,增加了编辑、校对人员的工作量,CTP提高出版效率的优势被抹杀。

  另外,这种方式也有局限性,相对新书或重排书可行,但对于再版书和重印书却很难行得通。对于重印书,我们知道现在排版系统多种多样,导致出版物的电子文件格式复杂(PS、EPS、PDF等),不同的印刷厂使的印前制版系统也是多种多样。同样的电子文件,在不同的印前制版系统软件中,输出的结果可能有对有错,即使完全一样的系统,对同一个文件进行多次输出时,结果可能也在差异。另外,印刷厂的制版系统软件经常会进行系统升级维护,这种出错的风险就更高了。也就是说出版社的再版重印书或发生更变印刷厂的情况,要保证不发生生产错误,那么每一次印刷之前都需要按照新书的流程。而再版书或重印书,在传统胶片流程中是不需要编辑或校对人再对内容检查的,应用CTP工艺,也很难再说服编辑或校对人员对再版或重印重新检查校对,即使可行,也会增加额外的出版的人员、时间成本。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出版社在大量出版物中使用CTP工艺。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