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dis凯谛思“水之道”: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都市水岸实践

资讯频道 - 产业聚焦 来源:互联网 作者:dayue 2024-12-19

我们常说,透过一条河,看一座城市。千百年来,人类依水而居,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与世界发生互动过程的缩影。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气候变化、经济转型和文化遗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目睹了飓风、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困扰城市,尤其是其滨水地区。公共滨水岸线的改造能惠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取得平衡?都市滨水地区蕴含独特的人文魅力与价值,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实现协调?

Arcadis凯谛思将滨水区视为一个整体,主张以系统思维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入探索滨水区域的发展潜力;遵循自然之道,因地制宜地为每一个滨水项目制定其专属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共生。

1. 与自然共生

我们改变着环境,也被环境所改变。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海平面上升也对滨水地区构成了严峻挑战。Arcadis凯谛思积极主张与自然共建滨水区的安全韧性:

· 修建或主动改进防洪基础设施以保护现有资产和人居安全

· 融合气候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

· 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发展框架

1.1 未雨先筹谋,提前做好风险预防

2021年12月底,纽约市发布了由Arcadis凯谛思主导的“金融区和海港片区气候韧性总体规划”。主要愿景是在保护曼哈顿南部免受洪水灾害的同时创造积极的公共空间。

(曼哈顿下城与其水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的平衡)

Arcadis凯谛思主张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应在保护城市低洼地区免受洪水侵袭的同时,也为其社区提供社会和环境效益。Arcadis凯谛思希望把基础设施“隐藏”起来,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公共空间:通过将海岸线抬高至两个高度,在低水位时,第一层用作城市休闲公园;当风暴潮来袭时,第一层被淹没,抬高的第二层则抵御沿海风暴。

(图源:NYC Mayor’s Office of Climate Resiliency)

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未雨先筹谋。针对我国沿海中心城市的生态韧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改进基础设施,主动求变,为下一代提前做好风险预防。

1.2 重建和自然的伙伴关系

如果说曼哈顿案例与水的关系是从最初的扩张到现在的防御,那么为了真正实现治标又治本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更为需要的,或许是一场关于理念的转变。跟城市规划相关的工作是:如何因地制宜地为社会构建一个尊重人、尊重环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框架,在这一框架下,鼓励人们有意识地调整工作和生活模式。

无锡宛山湖生态科技城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位于无锡城市边缘与自然交汇处。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这里拥有6.3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Arcadis凯谛思主张“引湖入城”,多条绿色生态廊道在勾勒出六个绿岛单元的同时,也起到雨水蓄洪和净化的作用。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鸟瞰图)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Arcadis凯谛思坚持以下几点:

· 控制开发总量和发展绿色基础设施,不求多但求好。Arcadis凯谛思坚持60米宽的生态绿带是维持生态多样性的最小尺寸。唯有把生态的文章做足,才能吸引人才和企业。

· 科技城拥有良好的低碳产业基础,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核心来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发展绿色经济。Arcadis凯谛思主张核心应结合城市动脉和地铁站点布局,既能最大程度发挥辐射效应,又能降低对宛山湖的干扰。小街区密路网的布局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增加了步行选择,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核心区鸟瞰图)

· 鼓励科技城全面构建低碳能源利用体系。依据岛的负荷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能源形式,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0%。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总体框架)

目前,各专项规划已经完成,10公里的滨水生态廊道及1.5万平米的低碳展示中心将于明年启动。未来可能与设想的图画不完全一致,但会朝着预期的情境发展。这正是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所在。

2. 社会共享

都市滨水空间是一种稀缺资产,若过度侧重于商业或休闲功能,可能导致使用时段出现“潮汐性”,从而降低滨水空间的使用频率;而单一的滨水住宅则可能造成社会割裂,城市活力匮乏。我们的城市设计应该如何引导滨水地区培育更加混合的功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促进社会公平?

Arcadis凯谛思坚信,一个高度混合开放的滨水区域可以为社区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真正的价值。Arcadis凯谛思的设计原则包括:

· 以高度混合的社区单元提高滨水区的复合性和适应性

· 创造一个目的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以提高可达性促进滨水地区的社会共享

2.1 以混合单元激活滨水一线

在上海苏河湾地区的城市更新中,多样性从一开始便是更新方案的基本原则。滨水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规划提出在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同时,赋予滨水一线街区以文化、商业、休闲及居住等多元功能。这一策略对后来的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021年实景照片:由苏州河望向黄埔江)

· 从政府角度来看,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并活化,多元场景为城市带来了活力。

· 从开发商角度而言,城市综合业态的开发可以提升可售物业的价值,并使企业通过盈利来反哺历史建筑的运营,进而形成从内至外的良性循环。

2.2 创造一个目的地,启动增长

城市设计最终并非单纯的形态设计,而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资产。Arcadis凯谛思提倡将滨水景观价值渗透至城市内部,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上海外高桥森兰板块的总体规划为例,该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城市远郊通过创造一个未来愿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

(左:2005年森兰板块航拍;右:2024年森兰板块航拍)

外高桥地区需要一个核心,为此Arcadis凯谛思调整了部分水系,在城市主干道交汇的战略位置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都市内港。内港独特的场所感和宜人的尺度吸引了众多零售、办公、酒店、公寓等功能入驻。大体量的水面吸引了全市的浆板、皮划艇爱好者,也在周边催生出一系列相关的运动产业。经过20年建设,内港已成为上海体育爱好者的一个新目的地。

(2024年森兰板块都市内港实景照片 ©外高桥集团)

2.3 重新链接城市和滨海地区

滨水区域作为城市服务体系的尽端,其可达性往往是个难题。要保持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关键在于让滨水区域“血脉畅通”,深度加强滨水地区和周边的链接。

在香港中环海滨长廊的城市更新中,Arcadis凯谛思提倡建设多条垂江通道(人车混行尽端路)来加强滨水区域的到达便利性。一条绿色环线进一步将原本孤立的中环渡轮码头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其间的历史、文化、艺术、市政等资源进行链接。原本支离破碎的慢行网络被重新组织和优化,吸引人们从不同的角落来到滨海长廊休闲目的地。

(香港中环海滨长廊总平面图)

3. 重视文化的价值

滨水地区常常是城市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滨水地区城市更新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保护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更是这些空间所承载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让新的发展、新的城市空间包容原有的文化印记?

3.1 尊重一份永恒的遗产,新旧共生

以Arcadis凯谛思2011年主导的上海苏河湾地区城市更新为例,相较于上海黄浦江的洋派大气,苏州河更为婉约灵动。沿河的历史仓库建筑见证了昔日上海民族工商业的繁华,它们与滨水的紧密关系又展示出上海精致烟火气的一面,一种在有限空间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处事智慧。

(苏河湾滨水步道)

Arcadis凯谛思在规划中充分尊重这种滨水空间关系,对新增滨河建筑的体量进行严格把控,策略性地将高层建筑沿着垂直滨水方向纵深布局。通过这样的安排,苏河湾北岸的城市肌理得以延续,城市界面和滨水关系也维持了其固有的尺度和温度。


(时光轴的概念:过去、现在、未来)

尽管相对局促的滨水空间对吸引市民停留构成挑战,经过反复论证,规划在滨水战略位置引入一个绿地公园。2022年开业的万象天地在这个公园创造性地叠加了地下商业空间,让城市有了新的印记。这个新的地标为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的苏州河带来大量的年轻消费者,为区域注入活力。漫步苏河湾,万象天地与仓库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新旧同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画卷。

(Arcadis凯谛思2011年主导的上海苏河湾地区城市更新)

3.2 重塑社区的灵魂与魅力

全球化以及快速城镇化造成了许多城市和社区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如何让社区回归本真,并让人们重获归属感?Arcadis凯谛思主张关注建筑之间的空间。这些公共空间构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了社区的灵魂与魅力。

以上海朱家角海上湾项目为例,Arcadis凯谛思探索了如何用现代语言诠释江南水乡的人文意境,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人着迷的江南水乡是一种水气朦胧的意境,是存在于戏台、水巷、街巷和庭院等公共空间网络之中的社会生活。在规划中,Arcadis凯谛思有意识地提高了水岸公共空间的比例。从公共的滨水步道转入半公共的街巷空间,再回到自家半私密的庭院,人们归家的体验在水平向的卷轴空间慢慢展开。不同的生活场景相互渗透,勾勒出我们记忆中的江南,诗意而含蓄。

(2009年上海朱家角海上湾项目一期鸟瞰图)

(左:建成后航拍图;右:滨水步道照片)

Arcadis凯谛思“水之道”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推进,Arcadis凯谛思在中国的大部分滨水规划项目已从最初的规划蓝图成为现实。在回顾这些规划实践时,Arcadis凯谛思重点关注的是这些项目是否为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提供了解题思路,并从中汲取启示,更好地为应对未来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做好充足准备。

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是否应拓展城市设计的定义?当低空飞行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时,滨水两岸的空间布局又将如何演变?面对这些未来的课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像“水”一样灵活地寻求改变和创新,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和变化,Arcadis凯谛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因地制宜”的信念,这是其在面对未来挑战时不变的基石。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