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中心城区,有一条既“新”又“旧”的巷子。巷子仅有800米。
起初,这条巷子与成都众多老城区的小巷并没有太大差别:交通组织较为拥堵换乱,人行道空间局促,区域围墙破旧,绿化不足,空间遮挡等问题较为严重。
如今,这条承载着许多老成都记忆的巷子,却因一次整体改造而重新焕发活力。
2018年,枣子巷被列为成都市“八街九坊十景”的重点之一进行打造,成都市和金牛区通过对众多规划设计院所进行研究和比选,最终选定了国内一线规划设计品牌——华采堂,对枣子巷进行业态规划与风貌设计。
据悉,华采堂团队在经过大量走访与实地调查后,围绕枣子巷“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发展定位,精心研究区域内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美食文化,打造“医、养、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示范街区。
民国风韵
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在枣子巷居住,巷子附近聚集了以戴氏花园为代表的四川各界名流居所。据说,戴季陶曾亲手植枣树于母亲墓侧,终成枣树成荫。新中国成立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地矿局物勘队、四川社会主义学院等科研机构和省人民医院汇聚于此,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全长近800米的枣子巷。
因此,在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上,主要以民国时代特征为表现手法,大面积采用灰色、砖红色为主基调,突出主题。同时,街道的铺装也采用青砖、灰瓦等复古元素,以求达到整体景观的和谐统一。
此外,整个街道的店招均统一为民国复古风格,并配合加到上方设置的一些景观装置,让人一秒穿越到1920-1940年代,感受地道的老成都风情。
中医国粹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在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从神农尝百草始,涌现出了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药学家;创造出了《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药学巨作,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项目设计依托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的文化本底,打造“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区,更新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使枣子巷从以前成都中医药大学后门的一条“背街小巷”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医药文化主题特色街区。
在中医药主题的打造上,华采堂团队通过景观墙的设置,地面铺装中中医药元素的植入,以及在街区景观带植物中种植兼具观赏价值与药用价值的中药材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养生氛围。
同时根据规划,枣子巷围绕“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发展定位,除了引进了同仁堂、盛元堂、德仁堂、杏林堂、科盟集团、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等十多家中医药和大健康等企业入驻外,还依据产业策划方案中的“医”“养”“游”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医药品鉴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趣味性的中医药消费场景和都市康养文旅项目,营造了氛围浓厚的都市康养旅游消费场景,培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业链。
改造后的枣子巷,芳草萋萋,药植遍地,街道两旁是中医药文化景观与中医药药店、体验馆,仿佛走进了一部立体的《本草纲目》之中。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