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北部最大的设计盛会:荷兰设计周

资讯频道 - 产业聚焦 来源:互联网 作者:cdo 2020-07-29

每年在荷兰埃因霍温举办的荷兰设计周(Dutch Design Week,简称DDW)是欧洲北部最大的设计盛会。经常有多达400多场展览、讲座、讨论会、颁奖礼、音乐会、发布会……如火如荼地召开,2600多名设计师参展,展馆遍布埃因霍温全市近120个地点,共接待超过35万来自全球的参观者。

设计周核心展区之一的锅炉房广场(Ketelhuisplein)上,矗立着一座美轮美奂的圆形建筑——生长中的馆(The Growing Pavilion)。该馆完全由被誉为“未来的混凝土”的生物基材料建成。

展馆地板的材料为香蒲,天花板为棉花,外墙则为菌丝体。设计师通过刻意延长菌丝体的成熟周期来获得特殊的纹理效果,一种具有生物有机体肌肤特色的质感与色泽,带来震撼人心的感官体验:它是活着的!

生长中的馆是循环与生物基建筑大使馆的一部分。该大使馆以锅炉房广场为中心,延续去年循环大使馆的使命,关注如何推动建筑业从化石基经济向生物基经济迈进。

广场上的长凳由致力于展示地球资源丰富性和当地原材料价值的Atelier NL承包,该工作坊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纳丁·斯特克(Nadine Sterk)于9月刚参加了荷兰使馆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举办的跨文化工作坊:your case, my case,与来自于YUUE的翁昕煜展开了互动,探索了不同文化弥合的过程。

在荷兰设计周上,Atelier NL设计的长凳所用的材料全部取自今年六月暴风雨袭击埃因霍温时被摧毁的树木。设计师将这些树纵向劈开制成长木板,叠起时用小木栓隔出一定空间助其干燥。每条木板的末端都印有编号,有心的参观者可以据此查询,了解更多有关该树生前的信息,如树种及其原先栽种的地方。

毗邻生长中的馆的是一个巨大的木结构露天平台——生物大本营(Biobasecamp)。平台的地板由模块化的正交胶合木建造而成,拆除后可再次使用,支撑柱则是因老化而被淘汰的高速公路行道杨树的树干。

生物大本营的设计者马可·维穆伦(Marco Vermeulen)是木建筑的积极倡导者,甚至提出荷兰的住房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建造木房子解决。荷兰有14万公顷的可砍伐林,每年所提供的木材足够建造2.2万栋房屋——由此推算,有望在45年内完全不依赖钢筋水泥彻底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用木材取代混凝土是全球建筑业的新趋势,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排放。不仅如此,木材经济价值的提升鼓励人们植树造林,进而改善环境。这种良性循环模式并不只是梦想:离埃因霍温不远的布拉班特杨树林景观就是为给木屐和火柴工厂提供原料而形成的。

原料可循环无疑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可行的路径包括选择天然、非来自消耗性资源的原材料,研发可降解的新型材料,开发原料回收利用技术,废料再利用,运用创新方法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等等。

上文提到的生物基材料无疑是今年设计周的主角。在由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教师安娜·丽莎(Ana Lisa)及学生带来的《生物材料档案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美丽大胆、来源丰富的零浪费、零预算生物材料样本。

作为建筑业至关重要的一环,涂料成分的可持续性无疑受到很大关注。致力于涂料配方研发的帝斯曼公司在荷兰设计周上主持了一场有关植物基涂料的演讲,该公司研发的帝安瑞(Decovery)系列涂料用源自农业废弃物的可再生天然树脂取代30-50%的原油基成分,使涂层的碳足迹减少34%,且不会影响其性能。

另一大趋势是“回归泥土”(Back to Earth),不少设计师致力于开发新的陶瓷材料和技术。辛迪·瓦尔迪兹(Cindy Valdez)则将生物材料加入粘土,提高其强度,使之能被3D打印成复杂的造型。她的BARROS项目展现了一系列3D打印而成的陶瓷建筑结构件。

赤泥(red mud)是从铝土矿中提炼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全球每年产生超过1.5亿吨的赤泥,但工业界对其价值全然未觉。来自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四位设计师将这些残渣制成餐具、花瓶和各种建材,并极富创意地将RED拆解为Residue Enabled Design,意为由残渣促成的设计

循环设计远不止使用循环材料那么简单。《咖啡之外(Beyond Coffee)》展将整条咖啡产业链在观众面前铺开,清晰地呈现出循环路上的诸多挑战:从杜绝环境污染到保障劳工权益,从咖啡机租赁模式到咖啡杯、胶囊丸可降解,咖啡渣再利用……

如何“在社会、经济和生态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才是我们真正要回答的问题,可持续设计设计大使馆馆长蒂恩·范韦滕(Teun van Wetten)如是说。该大使馆的使命在于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通过透明、开放的合作,帮助我们的社会顺利转向一种可持续、更循环的经济和生活方式。

由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校友工作室推出的《地理设计:垃圾——一切坚固物都会化为垃圾(Geo-Design: Junk –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Trash)》展览,以批判性眼光探讨设计师与垃圾的关系。策展笔记尖锐地指出:“垃圾不是什么偶然或意外,它就是设计的产物!”要迈向循环经济,设计师就必须思考如何将他们设计出来的垃圾变为一种资源。“无论是不断产生并留下垃圾的系统,还是试图消除或改造垃圾的系统,设计师都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笔记更进一步指出,“垃圾是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留下的痕迹,是工业的产物,是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指标,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是一种审美。”垃圾不止是被设计出来、生产出来的,也是被我们每个人消费出来的。

本届荷兰艺术周的主题是:此时不做,更待何时?(If not now, then when?)明显接续去年的主题:我们不做,更待谁做?(If not us, then who?)。在设计周上,设计师们担负起了唤醒社会关注,带动政府、企业、民众参与,推进循环商业模式的责任,他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社会,率先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以设计本身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事实上,循环经济不仅仅是荷兰关注的热点,中国同样将循环经济提上日程。近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代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绿色产业、助力污防攻坚展开了讨论。

论坛期间,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正式发布了《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半蓝图》的中文版报告,报告指出,如果在五大关键领域(钢铁、塑料、铝、水泥和食物)采用循环经济框架,到2050年,全球将减少总计达93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目前全球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总量。

这意味着,发展循环经济将会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而中国也将以身作则,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中荷两国有望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循环经济转型,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共创一个更循环的明天!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