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在米兰

资讯频道 - 创意潮 来源:中国设计在线 作者:selin 2012-05-09

    “除了米兰,还能是什么地方呢?”——这是已到“知天命”年纪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在2012年的宣传标语。这既是对这场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设计马拉松”的完美总结,也是对于下一个50年雄心勃勃的宣誓。尽管近年来米兰展不断收获“形式大于内容”的评价,但不妨碍它作为每年家居界最大的舞台,成为各大品牌与设计师们展示自我的绝佳场所。

  形式大过内容?

  作为全世界最大型的家具展,拥有3万多平方米展位面积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向来都是全球设计经典的集中发布地。但自2010年开始,米兰展便不断收获“形式大于内容”的评价。纵观今年的米兰展,设计同样缺乏创新,“唯一、首发”这些词汇鲜少出现于新闻稿中,大多数设计只是换了件“外衣”再次被搬上舞台。而与此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大牌设计师都采取独立合作的形式和家居品牌展开合作,因此你会看到当红西班牙女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的作品出现在Kartell、Baccarat等不同的展台上,这势必让品牌在自身特性和设计师风格之间寻求折中,而削弱了不同品牌之间的区别。

  即便如此,大多数参观者仍然认为“米兰展是一场家居设计界的视觉盛宴”。为了吸引眼球,各大厂商均极尽所能,将展台布置为一个绚丽的舞台,而主角自然是——家具。Zannota选择将设计师工作室搬到展台的墙壁上,从布料的选择,到框架的制作,再到最后的成型,搭配上设计师的素描,让参观者对制作过程一目了然,虽然华丽不足,但这种“解剖”式的巨细靡遗仍然吸引众人的驻足。而Dedon则将真实的植物搬进展会空间,打造出一个真实的庭院,墙上蔓延的藤蔓和飞舞的纸蝴蝶,让刚刚暴走于展台之间的参观者仿佛步入“世外桃源”般。

  从家具本身的展示到整个空间的打造,今年的米兰展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它试图传递出设计师们对于产品和空间之间关系的反思,正如德国设计师Constantin Grcic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设计只能放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那绝对不是成功的设计,好的设计需要能适应不同的空间。”  

  如今,材料早已代替外观,成为设计师们所关注的全新焦点,这一点在今年的米兰展上尤其显著——硬纸板、塑料、竹子、新型金属,一切你能想到、见到的日常材质都被运用在家具设计上。

  英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师Tom Dixon,在米兰设计周举办的场外展MOST,成为除主展馆以外,最受追捧的设计展。其展出的一款名为“Luminosity”的灯具所使用的材料完全出人意料,如暖气片、大型的亚克力透镜和6盏LED灯被整合到一个圆柱形灯罩中,外罩有不锈钢、铜和深蓝三种不同材质选择。Tom Dixon希望能借此张扬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设计,不断地尝试新的材质。

  而在来自中国的设计工作室“品物流形”的作品中,设计师张雷带领自己的团队以源于余杭纸伞的糊纸工艺,将古老的宣纸代替刚性材料,往特定的模具内灌入纸浆,打造出一把独一无二的纸椅——“蝶”,并最终获得了米兰卫星沙龙展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场唯一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正如设计杂志Domus在其举办的新材料展上的引言一般,“材料将成为未来人类生活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如何借助现代科技合理地利用材料,是未来设计师所面临的最大课题。”而在这些或概念或试验性质的设计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丝希望。

  中国设计在米兰

  中国与米兰,一个是迫切寻求从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生产大国,一个是所谓的设计“朝圣地”,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也许正如意大利某媒体报道中的一句话——“中国离米兰如此近,又那么远”。

  也许你会欣喜地发现,在今年的米兰展上,在红星美凯龙和北京设计周的联合运作下,一场名为“坐下来”的中国设计展在主展馆之外的托尔托纳展出,这个由著名设计师朱小杰担纲策展人的展览邀请50多位中国优秀设计师,以“椅子”为题,一共展出90余张来自中国的原创设计。这场被看作是“中国设计在米兰翻身仗”的展出,在某种程度上意义也许远远大于实际效果,即便是“没有一张椅子能真正带回家”这样的评论也无法压制“首次亮相”所带来的狂喜。正如朱小杰所说的那样,“本次‘坐下来’参展米兰,除了有支持、有赞许,也许亦会被质疑、被批评,但这肯定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是设计,不是制造,也不是世界认可的问题,而是民族自尊的唤醒,美学的全民普及与媒体方向的注重。”

  而作为唯一一个在主展馆中有作品展出的中国设计师杨明洁,他与意大利家具品牌Natuzzi合作的一套多功能家居系统,由一个400mm×400mm的方形模块构成。内部设计了一个巧妙的T形支架,增加了单体的强度,并可以用作把手,轻松搬动。单独使用时,可以是一个茶几、矮凳或者边柜。组合使用时,可拼装成任意尺寸的书架、电视柜或者屏风,而随机变换方向的T形支架构成了一道梦幻般的有机画面。杨明洁希望,最终的作品能让使用者体验到快乐与便利,无论是产品的外形、功能或人机界面。

  无论是“坐下来”设计展,还是杨明洁与Natuzzi的合作,这些都是中国设计在米兰的生存形态,也许有些稍嫌幼稚,但还是有希望和收获,也许明年我们能在米兰看到更多成熟的、更有创意的中国设计,正如设计师张雷所希望的那样,“明年我们将脱离卫星展,举办自己的展出,一步步迈向主展馆。让米兰见证中国设计的成长。”

  Talk 业内点评

  “今年的米兰展在设计理念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当下家居市场的境况并不如往年乐观,参展的品牌数量相对减少也是情有可原,但欧债危机对于进入市场较早的大品牌影响并不大,比如Kartell,今年也是与一些大牌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创作了不少让人叫好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更希望今后像Kartell这样的品牌,能够多与中国的设计师合作,让我们中国的好设计走向世界。”

  ——“北京设计周”负责人孙群

  “米兰展我们得分两方面去看。一方面呢,它的确会有非常多新的东西,另一方面呢,如果你仔细看,其实或许只有20%是真正能够往下继续的。”

  ——著名产品设计师杨明洁

  “这次米兰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品牌、设计师对于材料革新的热衷,不单单是高科技的新材料,还有旧的、传统的材料如何通过新的手法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产品与空间设计师,品物流行创始人张雷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