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
创意源于文化多样性多种族共聚的文化特性使得英国成为一个思想活跃的大熔炉,在诸多领域都展现出非凡的创意才能。
记者: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包括音乐、文学、戏剧、表演艺术在内的多个艺术领域,都是英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主力组成部分,也是这次伦敦奥运会开闭幕仪式上的重头戏。您希望在奥运会这个平台上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国?
亨特:我希望能看到一个活力四射的现代英国,既拥有引以为傲的人文底蕴,又能敞开怀抱,乐于拥抱缤纷的未来。
记者:作为英国本土艺术工作者,您认为伦敦奥运会将如何影响英国?
亨特:我希望2012奥运会能令英国举国上下为之自豪。我希望,英国人能团结一致,向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给予最大程度的热情,一起庆祝这项全球瞩目的、最重大的文体盛事。
记者: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在您看来,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意活力源自哪里?
亨特: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刺激,是我们能够不断锐意创新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岛国,我们不得不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寻求“发现”的新途径。多种族共聚的文化特性使得英国成为一个思想活跃的大熔炉,使得我们在设计、音乐、时装、电影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出非凡的创意才能。我觉得下雨天和冬季昏暗的日子,也很能激发人的灵感,因为一年当中在这些时间里,根本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嘛!
■记者手记
“中国创造”再反思
在最近有关伦敦奥运吉祥物的报道中,《太阳报》的专题报道引起国际社会哗然和奥组委的高度重视。报道中提到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伦敦奥运会出售的官方纪念产品近900项,只有1/6由英国制造,近七成产自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中国;在利润分配比例上,一只售价20英镑的文洛克公仔,中国代工制造企业只能获得2英镑(涵盖运输成本),其余90%由奥组委、英方授权公司及终端零售商分账。
另一方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战成名的北京水晶石数码科技公司,在伦敦奥运会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的全球招投标中取胜。据悉,为吉祥物制作动画宣传片只是一个开始,该公司抓住机遇,在英方政府的支持下,将伦敦分部作为基地,准备大展拳脚,拓展欧洲市场。
尽管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然而,通过这次伦敦奥运会,仍然让人看到,位居文化创意产业下游的“制造”与跻身“创造”上游,这两者的发展潜力、竞争主动权,着实是天壤之别。
关于“创造”,伦敦奥运会吉祥物引发的思考还不止于此。正如设计师格兰特在采访中反复所言,当今设计界的核心概念是“个性化”,而这意味着打破吉祥物铁板一块的固定套路,让它们与目标群体深入互动。早在几年前伦敦奥运会公布会徽之际,就体现了这种开放理念。至于吉祥物,伦敦奥组委通过举行设计比赛集思广益,从在校学生等年轻群体当中征集了约200多个文洛克和曼德维尔造型,个别造型已经公开上架。这即是说,这两个独眼萌物其实和芭比娃娃一样,是能“变形”的“金刚”。
“福娃”出炉的时候,我们热衷讨论的是,它们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而英国人想的却是如何将吉祥物贴上个性化的标签,令其“代表个人”,这一点非常有趣,值得玩味。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