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隐匿于景色之中
作为一种经典的居住形态,四合院没有因为岁月的更迭而被历史所遗忘,反而以其独有的魅力引来越来越多城市精英的追捧。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昧谷和她先生,在觅得这处城市中的隐居地后,保留了老院子原有的结构布局和形式。在此基础上,她和先生将大部分的心思花在了屋内院外的细节上。从事首饰设计的她对细部的设计尤为上心,至于全局的格调和形式则由先生统筹把握。在首饰设计里,图案的隐喻与时间在金属上的留痕,常常会有意味深长的效果。在设计中很多灵感都由此展开,像通过设计首饰的手法给建筑做的一些装饰,起到乍看随意,细品则韵味悠长的效果。比如瓦面和檐头:分别用了合欢的图案和万字不到头的铜饰,酒窖中用了《易经》的数字图案做隐喻。在门楣、玄关和工作桌上,则使用小篆的金属字做装饰。大量的金属特别是“铜活”在书房、柱饰、下水篦子、家具上的应用,新旧砖的混用都是希望能够留下时间的痕迹。
而在设计之初,他们考虑的主题是:在这个院子里感受四季的变换,晨昏雨雪的风景——草色青青的春日,香气氤氲的茶香里,看着细雨如丝滑过落地的长窗。夏天看夕阳给屋檐下的铜饰镀上一层绚烂的金色,屋瓦上的瑞兽也显出神气活现的样子。枣子落地的声响渐渐地多了,是提醒秋天到了。每到九、十月间便有累累果实坠在枝头,堪为一景。冬日晨光乍现时,麻雀便汇集而来,停落在枝丫或是地上,院子里一下子就有了生气。如果是落雪,那就更好。暖暖的在浴缸里泡着,看着雪花飘飘洒洒地落下,屋脊与树枝被雪重重地重新描摹,便是画境。然后熏上一炉香,静静地听落雪的声音。这便是昧谷和先生追求的居住的理想境界了吧。
恰到好处的设计
迈进院门,绕开影壁墙,迎面便是一个设计简洁的红色门框,从外表看,犹如一个时光之门,虽然仅是个框架,因其较强的形式感,仿若艺术装置一般给这个古老的院子添了一抹摩登意味。院中长着两棵老树:一棵石榴树,一棵枣树,都约莫百岁了,它们得益于较好的保护至今仍枝繁叶茂。白天,枝叶背后的光影斑斑驳驳地留在院墙上,使这院子视觉上又多了一个层次。老树周围主人将北房和南房的外墙改造成落地长窗,仅仅留下承重的结构。这种做法消弭了四合院由于进深太深导致的采光不理想,而晚上掌灯之后,院子又显得格外通透,毫无普通四合院的闭塞之感。站在院当中,环顾四周,这里仿佛能让人忘却自己身在何处,只留下与景色的亲近。而房屋的陈设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发生在这屋内屋外,也在这院景中若隐若现,正应了画坛巨匠齐白石的话:“事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没有技巧的技巧。”
由于卧室、书房和客厅的挑高有先天优势,主人保留了原有的人字顶结构,因而进入房间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空间释放的感觉。与此同时,人字顶外露的梁架从视觉上就充满了张力,这使本就开敞的房间显得更加力度十足。而经过岁月积淀的梁木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美感,主人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上留住了它的魅力。除此外人字顶在通风散热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到了炎炎夏日,这种结构往往要比普通平顶屋给人的感觉清爽许多。
相比客厅以家具和配饰为主的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主人对主卫的设计就显得尤为精心了。地面换上了艺术主题的地砖,镜框上精美的木刻,做工讲究的梳洗台和木窗框,再加上涂黄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整间屋子散发着田园气息。而这样的内饰在灰色外墙的包裹下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而书房以低调的深色为主,除了地板的黑色,木质书架也选择了深色。整体观感好像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斋。主人相信只有心静下来才能融入书的氛围里,而在这样的屋里读书,恰好能达成他们的心意。至于家具,省去了烦琐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的款式。灰砖砌成的电视背景墙,靠下的位置被巧妙地掏出一个空间,做成一个储物平台。
传承和特色
居住在四合院这样的文化内涵深厚的环境中,自然会加深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倾慕之情。这份喜爱就在家里各个角落的布置之中。卧室里床头左右各摆放着一个青花瓷台灯,顶着蓝紫色的灯罩,打开灯后整个屋子显得明净素雅。为了配合这样的气氛,昧谷在选床幔时特意挑了淡紫色。她对于床幔的选择是这样建议的:挑选床幔不应过于张扬个性,睡眠空间视觉冲击力过强容易影响睡眠质量,工艺和花式也忌太过繁复。
厨房在昧谷和他先生这一代的记忆中是最为深刻的:炒菜的香气在开院门时就在鼻翼间流转,厨房里剁骨切菜的声响仿若天籁。这种记忆在一次次反复重温的时候,厨房设计的中式样貌也就清晰可见了——在江苏淮阴周恩来故居看到了中式厨房的南方式样,移植便成了选择。先买来红柳木的剁肉墩,想象着庖丁解牛的乐趣;给灶王夫妇一个位置,共享生活的美味鲜香。手工打造的铁钩钉在房梁上,准备迎接一挂挂火腿腊味什么的;寻来老式的“气死猫”碗柜,可以储藏和乐融融的大家庭景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青砖砌垒的灶台和满铺的地面,想象着经年之后,在温暖灯光下时时可以想起饱满的记忆。不难想象在这里做饭除了能感受到厨艺的乐趣,更能体会到这份亲近。而就在这不知不觉中,传统文化就在这喜爱中得到了保存和延续。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