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类非遗项目LOGO征集大赛结果揭晓

资讯频道 - 新闻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cdo 2020-11-20

11月18日,“一眼千年·非遗让你看见”——杭州人类非遗项目logo征集大赛在杭州萧山剧院举行颁奖典礼,15件获奖作品正式揭晓。

这是杭州首次面向全球征集非遗项目logo设计作品,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和传播“双轮驱动”中,鼓励创作者打开“脑洞”,用充满创意和正能量的视觉表达,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和合共生,彰显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汇集海内外400余幅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在杭州众多非遗项目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和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等四项(5个子项)尤为耀眼。

为助力杭州非遗的传承和保护,9月下旬,杭州人类非遗项目logo征集大赛启动,面向全球征集杭州四大人类非遗项目(5个子项)的logo设计方案。

此次大赛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大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专业设计师、创意达人、文创公司、高校社团等群体踊跃参赛。在一个月时间里,组委会共征集到400余幅参赛作品。其中,既有来自浙江、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江西、山东、湖北等20多个省市的国内作品,也有来自韩国、意大利等国的海外投稿。

经过三轮公正严格的评选,最终,15个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分获“最佳设计奖”“优秀设计奖”和“优秀创意奖”。

每一幅作品都有独特视角

在颁奖典礼现场,视角独特、构图新颖、风格多元的获奖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来自天津的设计师黄涛以一个石头印章为造型,融合了一个篆书“印”字,展现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来自广东汕头的陈佳伟设计的中国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logo打破常规,将古琴以正圆形的结构进行设计,将古琴logo典雅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重庆的资深设计师陈武强为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设计logo,将半山山脉、乌米饭等元素形象地展现,把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融合。

来自浙江杭州的程锦瑞设计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logo,以“水中蚕,茧中丝”的形式呈现,别出心裁。

同样来自浙江杭州的罗明菊,则巧妙运用织布“穿插”线作图,经纬线的穿插,织成一个满是孔眼的“罗”字,形象且生动。

充满创新活力的logo设计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邂逅,让人们看到了每个设计者对杭州非遗之美、非遗之魂的独特理解。

非遗保护在不断创新中自信前行

杭州非遗保护工作,长期领跑全省,多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热情关爱,也得益于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

此次大赛,正是杭州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次全新尝试,它不仅为非遗项目征集到了醒目的形象标识,更是对杭州非遗的一次声势浩大、效果显著的传播和推广。

关于这一点,那些亲身参与此次大赛的设计者感受最深。

获奖作者之一程锦瑞是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此之前,他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了解并不多,这一次为了设计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logo,他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查阅各种资料,梳理出这项技艺的特点和内涵,最终设计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他说,在设计的过程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杭州非遗的无穷魅力。

因为此次大赛而对杭州非遗有了更深了解的,远不止参赛的设计者。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此次大赛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也激发了大众参与的热情。据统计,在网络投票环节,总投票数超过60万次。

千年的古琴,人尽皆知的“二十四节气”,上溯到周朝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清代便成为知名品牌的杭罗,名家辈出的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承载岁月的杭州人类非遗项目,借助这场logo设计大赛,被更多的人看见,同时,也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附: 获奖作品及作者:

A组: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

一等奖:

黄涛 (天津)

 

设计说明:logo整体为一个石头印章造型,在里面融合了“印”字的中国篆书,体现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研究金石篆刻历史之悠久,凸显品牌,展现百年传承、名家辈出,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二等奖:

陈武强 (重庆)

设计说明:标志以汉字“西泠”代表西泠印社之意为基础进行设计。以石刻的形式予以表现,体现出金石篆刻行业特点及内涵特色,从而形象地展示出西泠印社金石篆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三等奖:

张萌 (山东青岛)

设计说明:标志由“西”字变形设计而成,直接体现西泠印社的名称;标志形如一枚印章,体现金石篆刻的元素,彰显文化内涵;设计方案简洁靓丽,富有冲击力和现代感染力,充分展现西泠印社金石篆刻的形象。

B组:浙派古琴艺术

一等奖:

陈佳伟(广东汕头)

设计说明:该标志采用古琴进行一个正圆形的设计。“古琴”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加上了圆,使之看起来简约而不单薄。标志整体采用偏古典的颜色来呈现出“浙派古琴艺术”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艺术内涵,且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等奖:

王毅(山西长治)

设计说明:古琴七弦,与篆体“浙“字融合,象征“浙派古琴艺术”。柔和的幼蓝色彩,表现“微、妙、圆、通”的“希声"音色以及“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

三等奖:

邓秀辉(浙江杭州)

设计说明:logo中部为古琴造型。环绕古琴的圆环象征古琴发出的声响,环环相扣的圆、长短不一充满韵律的线条象征古琴音色的优美厚重,和底部的“浙”字结合,体现浙派古琴艺术“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圆环的层递也象征古琴艺术的传承,琴音用韵律的环线表现具有新意,赋予古琴艺术时代美感。

C组:杭罗织造技艺

一等奖:

罗明菊 (浙江杭州)

设计说明:该图标运用织布“穿插”线作图。杭罗织造技艺手工复杂且过程追求精细,其中织布制作最具有代表性,因为生活穿行,离不开丝线的运用与编制,编制出来的衣服经过经纬线穿插,形成“孔眼”。

二等奖:

黄涛 (天津)

设计说明:动感飘逸的线条编织一体,象征蚕桑丝织技艺。标识中融入字母H,代表杭州及“杭罗”。标识整体形如一个中国结,体现中国风格。

三等奖:

舒童 (广东汕头)

设计说明:标志灵感来自“丝绸”和古代的“织罗”机器。里面代表织罗机器的轮,再将像丝绸一般顺滑的曲线旋转复制围成外圈,分别对应杭罗织造的流桯:漫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织造、精练、染色和服装九个流程。标志用红色为主色调,“红”在中国人心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D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一等奖:

程锦瑞 (浙江杭州)

设计说明: 该标志结合了蚕茧、丝字以及水的元素,色彩上运用了棕橘色,有朴素和传统民俗的寓意。标志以“水中蚕,茧中丝”的形式存在。标志中在丝字的外形上融入了丝绵飘柔、灵动的特点,蚕茧中的“丝”字结合水流婉转柔和的特点,并且“丝”字也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与蚕茧的粗细变化呼应,传达了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巧妙。同时标志中以粗细变化的线段还表现出了水的波光粼粼与水的清澈。整个标志表达的是余杭清水丝绵技艺的巧妙与柔美。

二等奖:

章舒悦 (浙江杭州)

设计说明:该标志结合丝绸,水波,字母等元素,色彩运用了象征党的红色和杭州西湖山水之景的蓝绿渐变。标志中的丝字由代表丝绵简写的S、M与丝绸,水波相结合。把丝字开头的字母S跟丝绸结合,做岀工序扯绵之感。把绵字子开头的字母M跟象征杭州西湖山水之景的蓝绿渐变结合。

三等奖:

黄涛 (天津)

设计说明:设计对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以水净漂清而得名,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的特点进行创意解读,图形以浮云和蚕茧的造型结合,构成一只腾飞的凤鸟,勾画出余杭清水丝绵的品牌形象,凸显其技艺的高超和历史遗产的传承。

E组:半山立夏习俗

一等奖:

陈武强 (重庆)

设计说明:该标识以“山”代表半山之意,乌米饭代表立夏习俗吃乌米饭等元素为基础进行设计,形象地展示出半山立夏习俗的独特内涵和专属个性;整个标识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创意独特,简洁明快,灵动大气,内涵丰富,引人遐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及直观的整体美感。

二等奖:

毛黔 (浙江杭州)

设计说明:标志中融入半山山脉,半山立夏四个汉字和乌米饭。使用汉字让受众一眼就可以知道是半山的立夏节日,夏字中融入乌米饭和筷子,体现了半山一带,立夏这天当地居民有吃乌米饭的的习俗;同时汉字的底部就是半山的山脉;充分体现了半山立夏习俗的地域特征;标志颜色采用绿色,蓝色和红色,绿色代表健康、自然、环保,蓝色代表半山山脉,红色表达了节日喜庆。

三等奖:

黄浩 (广西桂林)

设计说明:标识以“山”代表半山之意,“太阳祥云”体现“立夏节”特点;“乌米饭”代表立夏习俗吃乌米饭等元素为基础进行设计,形象地展示出半山立夏习俗的独特内涵和专属个性。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