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筑巢奖作品征集活动全面启动。自本届开始,筑巢奖组委会启动一系列改革之举,致力于打造中国版“普利兹克奖”。
本届筑巢奖的组委会主席方晓风,同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和《装饰》杂志主编。在他看来,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并不缺少奖项,但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得到认可、帮助参赛者,同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奖项”。所以,他表示,筑巢奖应该更朴实一点,回归设奖初衷,更专注于扶持青年设计师,在设计师最需要帮助的时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做真正“雪中送炭”的奖项。
“设计必须是实用的东西,从方案到施工完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是审美表现,也包括技术实现。”方晓风表示。第七届筑巢奖排除方案类作品和表现图,要求提交的内容必须是已经完成或在建的项目的实景照片。他解释:“设计不应该只是设计师呈现他个人的理想和理解,而应该由设计师跟业主共同完成,业主的需求、使用功能也应该受到尊重。”
第七届筑巢奖在类别设置和评选标准上进行调整,选择住宅类作为重点,在“商品房/公寓”类下设置普通户型、小户型和养老保障性住房,旨在引导设计师更关注住宅类产品,更关注民生。希望通过好的作品对大众有所启发,引导正确的生活价值观,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想要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让这种价值观更具体、更好理解也更可触摸,用设计呈现价值,用作品引导大众,这充分体现了组委会倡导的人文精神。任何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优秀作品至少要在专业层面上经得起讨论。为此,第七届筑巢奖增加了评委实地考察的环节。
自今年起,第七届筑巢奖牵手IFI(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师联盟)展开深度合作,正式踏上了它的国际化征程。方晓风表示,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早已让中国设计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与 IFI的合作,可以使筑巢奖的资源平台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在设计师、评委、技术、视野等方面更好地与国际衔接。 IFI的加入,意味着未来的筑巢奖获奖作品和设计师经得住国际专业组织的审视和检验,这也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方式。这只是筑巢奖国际化征程的开始,未来这种交往会越来越多,层次也会越来越深。
参赛说明:
1.参赛类别: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