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成绩的背后,面对美丽山川的破坏、丧失灵性的工程化河流、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为了政绩和商业利益而过度设计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和城市公共艺术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国上下都对城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AECOM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李凤禹对记者说。
在李凤禹看来,所有从事环境设计的规划师、设计师在时代的转折点面前,空间无限,任重道远。只有恪守尊重自然、关爱人本、永续发展的价值观,重新反思、总结、发现中国城市环境现存和潜在的问题,才能塑造精彩纷呈、富有特色、引人入胜的城市环境艺术氛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朝阳产业,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型文化产业链的龙头。环境艺术关乎我们的未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脚踏实地。”李凤禹说。
城市建设存在三大问题
李凤禹认为,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创造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无视自然。李凤禹认为,无视自然的表现主要是过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存在,将城市环境看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后花园”,为了追求土地财政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形象,肆意开山造地、对河流裁弯取直,砍掉本地树种换大树名木等等不胜枚举……让大气、朴素、和谐的自然之美渐行渐远。
例如“森林城市”口号不能掩盖大气质量下降的尴尬现实;单调、呆板的工程化的滨水空间让水生态环境和防灾减害能力丧失殆尽;湿地、林地的掠夺性开发使得生物多样性连年降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和谐对话的场所。
二是过度设计。李凤禹指出,在国内,过于追求形象的标志性和视觉震撼,设计仅从形式和技法出发,建设超人尺度的建筑、广场、雕塑、树阵、湖面、铺地的城市比比皆是。完全超乎了当地社会和经济的承受能力,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财富、而且造成了城市空间和环境的非人性化。
“过度设计使城市环境丧失了应有的秩序和简约,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设和维护陈本,加大了市民的生活压力和负担。”李凤禹说。
三是缺乏内涵。李凤禹指出,在国内,过于追求图腾化,缺乏构思和深入思考的“泡沫设计”和盲目克隆的“山寨设计”造成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蚕食,无论是欧陆风、还是盲目的“复古风”,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上面戴上面具使得城市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正在消失,千城一面已经是老生常谈,但依旧积重难返。
环境设计师任重道远
在李凤禹看来,建设美丽中国,环境设计师应该率先反思总结、回归科学、锐意创新,积极实践,多创精品。
李凤禹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师的创作要坚持如下的原则:
要师法自然。李凤禹认为,环境设计要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最小限度地扰动自然,在此基础上在建设区内保留农田、原生态的森林、湿地,公园和绿道的建设要将自然和城镇连接成符合的生态系统,要体现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中国古训‘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依然是当今环境设计师的座右铭和首要准则。”李凤禹说。
要定制设计。李凤禹认为,定制化设计需要根据当前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繁简得当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在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力求简洁、大气、鲜明的艺术风格,摈弃堆砌、做作的形式主义和过度追求奢华、震撼的非理性冲动,以降低不必要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造福于民。
要追求品质。在李凤禹看来,中国的城镇化一直是增量型发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产品远远多于作品、精品。粗制滥造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重复建设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艺术品质的要求日趋强烈。
因此,李凤禹认为,环境艺术的本质是公共的空间艺术,在市场经济的物欲和生存压力面前,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提高素养、深思熟虑,需要精工细作,需要精诚协作,需要不断雕琢。环境设计设计师只有怀有公信、虚心、开放、执着、唯美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才能化腐朽为神奇,除却浮躁和繁华,多出传世之作和公认精品。
要弹性留白。在李凤禹看来,中国面临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建设“中国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任何不负责任的填充都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危害公共福祉和环境艺术。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