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到底能不能教?

资讯频道 - 观点·话题 来源:AIGA 作者:selin 2012-05-23

设计到底能不能教? 在维也纳学建筑设计的好朋友小Q多次跟我争论这个话题,她坚持认为设计是不可教的,好的设计凭借的是悟性灵感和天赋; 她甚至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人不看书、不记录也不写感想、不画草图,能不能做出好的设计? (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有很多漏洞,在此已没有必要做详细分析。) 她说她见过这样的设计师。我不知道她指的是谁,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做设计的 (打坐? 参禅? 冥想? 顿悟?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也不知道那个人到底做了什么好设计。其实,看不看书、写不写感想、画不画草图都只是表象,教与学的核心并不是看书写感想画草图,而是科学的方法论。

我认为,要使一个设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需要科学而成熟的方法论作为支撑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一点是,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在学校拿高分? 是为了做一些貌似别人做不出的光怪陆离的东西而炫耀? 是为了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 如果这些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那些东西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却又太过简单。你大可以先学好一门高级的软件 (甚至软件也不用学),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情感小纠结小文艺小清新小可爱小愤青小闷骚中,昼夜颠倒,时光错乱,五斤咖啡,六包万宝路,通宵三天,做出一个所谓的炫目的 “设计”。我承认,这种是学不会教不了的,那捉摸不透的小世界小情感小文艺小清新小可爱小愤青小闷骚到底要怎么教、怎么学呢?

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 “设计” 这个词,design,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包含有计划,规划,决定的意思。人类为什么要去计划、规划、决定某些事物? 当然就是为了那些事物能具有所期望的实用价值,并尽可能大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无论是人类设计的第一个陶罐,第一杆石锄,第一件兽皮衣,第一口窑洞,第一间草屋,到后来所有被人称为 “设计” 出来的东西,哪怕仅仅是给人看的,比如海报、广告、首饰、时装,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特定需求和使用目的的。这就是设计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 艺术品的好与坏,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生活; 设计品的好与坏,却会让人的生活有极大的不同。用教科书上的崇高的语句来阐述,那就是 “设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

我坚信设计是可以被教会的,是因为设计是一门科学。

设计是一门科学,一种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我之所以这么认为,不仅仅是因为如果要做好一个设计需要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科学地掌握大量的技术知识,需要认识到该设计的客观条件和相关规律,需要研究人 (或其他主体) 的习性、感官、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更加因为一个真正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流程的结果。

㈠设计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设计的目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当设计师开始一项设计的时候,他以及他服务的对象都必须清楚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东西? 满足谁的什么样的需求? 有哪些限制条件? 而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思想,而这些东西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真正清楚 (也不排除艺术家自己也不清楚) 。也就是说,无论最终的设计品是一个什么模样,在它诞生前,已经有了一个预设的定义和框架,而且此定义和框架能被大多数人理解、掌握和清晰阐述。

设计是有明确的对象和严格的条件限制的。从市场层面的使用人群 (服务对象),到客户 (甲方) 需求,再到设计与制造的周期,造价,材料,工艺,都需要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规划和完成。同时,还必须符合各种规范,符合人机工程的各项指标,符合服务人群的审美和文化、精神需求。

㈢设计有科学的流程,并且就像是科学试验一样,这种流程只要是科学合理的,就一定能够复制。一个设计项目,从开始的了解任务,到调研,到头脑风暴式的方案激发,到一步一步地深化成型,中间经历无数次与客户的沟通,与用户的沟通,与各个专业和生产部门的沟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在大量的意见反馈中探索,修改,细化,再经历模型制作阶段,经历最终审核和评估阶段,才能够说完成了一个设计周期。而更为先进的理念认为,设计到这一步还没有完成,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测试,并在实践中、在市场中得到长期的反馈,不断地深化与循环,使得设计从单一的画图变成一种抽象和宽广的 “服务设计”。因此,并不存在最好的设计,而只有更为合理的设计。经过正确专业训练的人,只要按照科学的流程严谨地操作,就一定能使设计越来越接近合理的目标。

㈣设计是有明确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一件艺术品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设计品却有基本而明确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它是否满足其使用功能? 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是否方便用户的使用? 是否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使用平台? 是否满足用户的心理和精神诉求? 是否与周围环境或者使用环境或者文化背景相适宜? 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它是否满足客户 (甲方) 的要求? 是否符合法律与政策上的各种规定和章程? 是否承担起社会责任、符合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这些都是评价设计的众多指标,好的设计就是尽可能地达到这些指标。

综上所述,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既然是科学技术,就理应能够被人类学习和认知。当然,就像其他学科一样,它自身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它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此外,设计确实有一些难以明确化的因素,比如审美,比如风格,比如外在的一些表现形式。它们看上去不可捉摸,时常让人觉得需要与众不同的灵感。事实上,这些看似玄妙的东西都有其深层次的内因,都与其所处的背景和环境相适应。比如哥特式与宗教,巴洛克式与人文主义,新艺术运动与工业革命下的对自然美的诉求,现代主义与大机器生产,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高技派、解构主义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爆炸,就连现在流行的参数化,也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一些天才的设计师,比如安东尼奥·高迪,被人称为鬼才,让人们误以为他用他外星人般的大脑凭空想象出那些令人惊叹的造型。但你可曾注意到他在读大学期间受到了相当全面和严谨的基础教育? 可曾注意到他对动物的骨骼、行为、植物的茎脉、叶子、根系、花与果实、蜂巢做过多么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他的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大量运用了哥特式的建筑元素,藏在众多细节之中; 他的很多公寓设计,细微到柱脚、门栓、瓷砖等细节,都来源于考究的仿生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工人交流,不断地与助手和施工方研究推敲细节。这位天纵奇才的大师从来没有闲坐在房间里想灵感,而是不断地思考、积累、实践、推敲。当代设计教育的歧路,就是创造了一大批自以为是的装酷的 “设计师”,高高在上地欣赏自己的杰作,认为自己是艺术与技术的化身,智慧与前卫的代言人 —— 那些指指点点的客户是傻逼,那些提出质疑的外行是傻逼,全世界都是傻逼,只有他自己最牛逼。他们极其不负责任地做出了令人眩目的图纸和模型,事实上却留下了一堆浪费资源劳民伤财的垃圾 (如果还有人把他们的设计实现了的话,谢天谢地,这种情况还不是很多) 。这种设计,不学也罢,不教也罢。
 

作者: 王思成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0至今),2011年公派至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交流。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创意产业、设计管理、战略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