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面设计真正的作用是介入广泛社会生产中,产生更多文化与经济等多个层面的社会能量。
维克多·巴巴奈克Victor Papanck 曾经讽刺地说起平面设计行业性的沉沦,他说:“大体上,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教育似乎一直在致力于以下6个可以辨别的方向:
1.劝人购买他们不需要的物品,花了钱别人也不一定领情
2.巧舌如簧地让人知道一种人工制品,一项服务或某种经历所具有的诸种好处
3.包装浪费,也不符合生态学的原则
4.为那些被教育要“适当的”做出反应的阶层提供视觉愉悦或视觉宣泄
5.一只手不做另一只手已经做了的事(反污染招贴,反对烟草贸易)
6.系统地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上述五个领域中的实践”
他呼吁设计师忘记虚妄的自我虚拟安慰,不要只为了资本的利益来“制造需要”,呼吁为“真实的人的真实需要”而设计。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和委托人之间的事情,其实还有第三个常常被忽略的利益方,那就是公众。
如果委托人的利益被过分强调,设计师就可能成为某种程度上资本的“雇佣军”,事实上,资本的过度扩张往往导致设计完全沦为商业目的的走狗,设计的标准就将变得极为单一:对“金主”的贡献如何。另一方面,如果设计师过分考虑自我,一心只想做出漂亮的设计作品,把好的设计师定义为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产生很“漂亮”的设计结果,这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你为什么做?为谁而做?希望委托人能无限地放任设计师的自由并为其买单?这只能是将设计师置入一个毫无价值的冲突中。而公众这一重要的方面则往往被忽略掉,导致出现目前设计的种种困境。
只有这三者利益的平衡,或许设计本身才会出现。关于设计“质量”的具体定义,总是会受到发言者自身立场的限制,而且往往在离开其服务对象时就失效了,而“质量”的价值评判会促使设计脱离自说自话的尴尬状态,引起更深刻的社会性思考。对于设计而言,良好的设计来源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在一个好的社会体系下,设计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并为社会生产做贡献,委托人、设计师与公众有良性的协作关系,这是最关键的,是值得设计师、公众、政府探讨和思考的话题。当一个行业的技术层面普及了的时候,它在思想层面上的价值才能被重视起来。只有跟手艺人划清了界限,才有机会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设计师。人们将更多地关注设计正在或可能给社会给明天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二
在中国,尽管设计面临这巨大困境,但同样无法否认,巨大的机遇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平面设计在中国”源自20世纪80~90年代南方开始的中国平面设计新浪潮,是一种面向中国进行的设计实践、思考、探索和研究。20年前的南方先锋们引入并实践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这种延续至今的时间不断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成为一种真正的当代中国设计实践。
平面设计在中国,这种迅速发展并迅速失去目标的工作,今天,其意义何在?
中国正在转型。不像西方社会那么稳定与平静,今天的中国超现实,也特别可爱。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就像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充分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国成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场。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特殊的现代化经历,也是一个历史机会。近30年来,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原先完全不会相遇的东西被压缩在极短的一段时空,就像一本厚书被压缩成薄皮,我们在很短时间里从一个点跨越到另外一个点,比如在西方原本可能需要20年的历程,我们可能只需2年,在这种特殊语境下,设计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成功,也完成了它自身的快速现代化,并创造了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生活。中国设计师只能依托于中国特殊时空与中国语境,而不能只在西方语境下判断其价值。
当下中国正在试图摆脱廉价、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方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巨大的,设计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平面设计师如果能放弃以往过度“作品”化的倾向,多一些协作意识,把自己看作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变得至关重要。产业、产品需要与社会健康对接,生产方需要与使用方展开顺畅的交流,当设计和社会生产产生良性互动,中国设计的前景将是无比美好的。
从社会生活来说,中国的个人意识也在普遍觉醒,文化需求也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设计将越来越多地介入文化生产,设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将拥有较多公共交流的话语权。设计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在生产力上,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贡献。设计师不能只是重视“作品”本身,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文化以及开拓未知新领域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设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创作的全部理由。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制的”工具,就如同维克多·巴巴奈克说的:“使我们把设计从神话变成了参与,从参与变成了一种个人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愉快的、自发的。”这种冲动将会被不同的人保持下去,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设计他们自己的体验,设计师需要这些文化上的独立性。在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健康的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设计”。每个来自不同领域的人都会与设计发生关系,每个人都运用自己的立场、角度和知识背景进入这个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设计的定义与领域将被无限扩大。
平面设计真正的作用是介入广泛社会生产中,产生更多文化与经济等多个层面的社会能量。
维克多·巴巴奈克Victor Papanck 曾经讽刺地说起平面设计行业性的沉沦,他说:“大体上,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教育似乎一直在致力于以下6个可以辨别的方向:
1.劝人购买他们不需要的物品,花了钱别人也不一定领情
2.巧舌如簧地让人知道一种人工制品,一项服务或某种经历所具有的诸种好处
3.包装浪费,也不符合生态学的原则
4.为那些被教育要“适当的”做出反应的阶层提供视觉愉悦或视觉宣泄
5.一只手不做另一只手已经做了的事(反污染招贴,反对烟草贸易)
6.系统地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上述五个领域中的实践”
他呼吁设计师忘记虚妄的自我虚拟安慰,不要只为了资本的利益来“制造需要”,呼吁为“真实的人的真实需要”而设计。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和委托人之间的事情,其实还有第三个常常被忽略的利益方,那就是公众。
如果委托人的利益被过分强调,设计师就可能成为某种程度上资本的“雇佣军”,事实上,资本的过度扩张往往导致设计完全沦为商业目的的走狗,设计的标准就将变得极为单一:对“金主”的贡献如何。另一方面,如果设计师过分考虑自我,一心只想做出漂亮的设计作品,把好的设计师定义为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产生很“漂亮”的设计结果,这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你为什么做?为谁而做?希望委托人能无限地放任设计师的自由并为其买单?这只能是将设计师置入一个毫无价值的冲突中。而公众这一重要的方面则往往被忽略掉,导致出现目前设计的种种困境。
只有这三者利益的平衡,或许设计本身才会出现。关于设计“质量”的具体定义,总是会受到发言者自身立场的限制,而且往往在离开其服务对象时就失效了,而“质量”的价值评判会促使设计脱离自说自话的尴尬状态,引起更深刻的社会性思考。对于设计而言,良好的设计来源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在一个好的社会体系下,设计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并为社会生产做贡献,委托人、设计师与公众有良性的协作关系,这是最关键的,是值得设计师、公众、政府探讨和思考的话题。当一个行业的技术层面普及了的时候,它在思想层面上的价值才能被重视起来。只有跟手艺人划清了界限,才有机会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设计师。人们将更多地关注设计正在或可能给社会给明天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二
在中国,尽管设计面临这巨大困境,但同样无法否认,巨大的机遇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平面设计在中国”源自20世纪80~90年代南方开始的中国平面设计新浪潮,是一种面向中国进行的设计实践、思考、探索和研究。20年前的南方先锋们引入并实践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这种延续至今的时间不断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成为一种真正的当代中国设计实践。
平面设计在中国,这种迅速发展并迅速失去目标的工作,今天,其意义何在?
中国正在转型。不像西方社会那么稳定与平静,今天的中国超现实,也特别可爱。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就像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充分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国成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场。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特殊的现代化经历,也是一个历史机会。近30年来,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原先完全不会相遇的东西被压缩在极短的一段时空,就像一本厚书被压缩成薄皮,我们在很短时间里从一个点跨越到另外一个点,比如在西方原本可能需要20年的历程,我们可能只需2年,在这种特殊语境下,设计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成功,也完成了它自身的快速现代化,并创造了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生活。中国设计师只能依托于中国特殊时空与中国语境,而不能只在西方语境下判断其价值。
当下中国正在试图摆脱廉价、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方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巨大的,设计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平面设计师如果能放弃以往过度“作品”化的倾向,多一些协作意识,把自己看作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变得至关重要。产业、产品需要与社会健康对接,生产方需要与使用方展开顺畅的交流,当设计和社会生产产生良性互动,中国设计的前景将是无比美好的。
从社会生活来说,中国的个人意识也在普遍觉醒,文化需求也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设计将越来越多地介入文化生产,设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将拥有较多公共交流的话语权。设计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在生产力上,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贡献。设计师不能只是重视“作品”本身,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文化以及开拓未知新领域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设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创作的全部理由。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制的”工具,就如同维克多·巴巴奈克说的:“使我们把设计从神话变成了参与,从参与变成了一种个人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愉快的、自发的。”这种冲动将会被不同的人保持下去,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设计他们自己的体验,设计师需要这些文化上的独立性。在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健康的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设计”。每个来自不同领域的人都会与设计发生关系,每个人都运用自己的立场、角度和知识背景进入这个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设计的定义与领域将被无限扩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