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死了?

资讯频道 - 观点·话题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selin 2011-03-28


“平面设计死了?”——现执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身兼设计研究者、写作者、策展人、设计师等多个头衔的李德庚,近日在798的讲座上大胆提出了这个论题。 

的确,在当今设计环境中,设计软件的普及、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冲击以及设计师自身的问题,让平面设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抉择。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设计与内容的关系都将被重新思考。

设计与人

中国设计师存在视角缺失

“中国的设计师都处在精神分裂状态。”李德庚说,设计师一方面要去完成客户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又要为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忙活。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服务似乎缺一不可,但设计师在这两种工作中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中国设计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精神分裂问题。其实,商业并不是设计的敌人,更不是文化的敌人,将这两者结合时,中国设计师做得并不好。

现在的快餐文化、信息爆炸状态,使人们的阅读停留时间非常短,像上一代设计师那样去做一个视觉哲学家或是视觉诗人已经不行。李德庚发现,设计师为了吸引眼球,都在用夸张的颜色、动作、造型等外在表现形式,“缺少了与内容的联系,也缺少了深度,就像一眼望穿的卡通画。”

设计师一味追求新的形式,也使得他们缺少了对内容的思考,“现在已经不是上个世纪形式单一的时代,需要的是更深度的内容思考。从如今‘人人都是设计师’的现状来看,设计师只进行图像设计是肯定不够的。”

研究设计多年的李德庚看到,中国设计和国外设计的技术差距已经很小,中国设计师比国外设计师缺少的是大脑内部的东西,“是意识、视角、立场和态度的缺失。”

设计师要能自如转换角色

在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争论中,前者认为设计师应该是隐形的,像一个透明的高脚杯,完全展现它所盛放的液体。而后者认为,设计师要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设计中,参与其中,设计不应该被机械化。

李德庚认为,两种观点在当今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设计中。比如,设计火车时刻表不需要过多的想法,简单清晰,能够很容易让人了解火车信息就好,但当要给一个艺术机构做设计时,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设计与社会

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设计师

李德庚认为,如今的外界环境对平面设计的发展是不利的。近些年,技术发展飞快,虽说带来一定便利,但更多的是危机。PS等制图软件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触到平面设计,并做出自己的设计,“花2个月,就能熟练操作设计软件。”所以,现在可以称得上“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而博客、微博的出现以及手机的拍照等功能,也让太多的人有机会创作并展示自己的设计。

在李德庚看来,电子媒介的出现,印刷媒介的没落,也是让平面设计不断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90年代,是深圳的平面设计非常辉煌的10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中国的印刷业几乎都集中在深圳。现在,印刷媒介已落后于电子媒介,更多依托在印刷媒介上的平面设计,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吸引力。而且,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在转变,“不仅仅是从A到B的简单过程,更多的是信息交换。”

设计与内容

把其他领域资源引入设计

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平面设计已失去它独立存在的魅力。李德庚认为,平面设计在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仅仅是以动代静的简单过程,不是纸媒介被屏幕代替这么简单。”这是一个万物皆媒介的时代,新媒介可以容纳旧媒介。“设计师应该心胸宽广,把其他领域的资源和营养吸收到设计中。

好设计让内容传播最大化

谈及好的设计作品,谈及设计作品展,李德庚有些反感,“设计并没有作品”,因为设计是要为它所在领域服务的,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才是好设计。单挑出一个设计就像一个标本,也就无从谈及好坏。而“平面展”、“设计展”这样的展览多多少少给人一种误导。

设计的好与坏应该在它所在的环境范围内评判,好的设计应该让其中的内容得到最大的能量释放,“我们经常把精力放在画面本身,太过重视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了能量。”

质量是之前社会的总体经验评判,而能量则是使被设计内容的传播放大并带来影响。“设计始终是媒介,它的作用是让需要展示、传递的信息更好地传递给人们,这是一种社会行为,意义远大于设计物件本身的价值。”

李德庚说,当我们把社会总体经验当作一种质量标准,不停去消化前人的东西,不否认有助于学习基本方式与方法,但我们也要考虑会不会有消极影响。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