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房间内张贴海报,是一种最直接的装饰。从歌坛明星到电影海报,是一个人喜好的写照。长大后,海报的应用更讲究,从经典的隽永,到现代的视觉装潢,海报虽然只是一张纸,但却曾创造过蝴蝶效应,曾经甚至现在依然改变着世界。
《蘑菇》目录式海报,设计:阿道夫·菲利普·米洛特(Adolphe Philippe Millot)
索尔特说:“海报的创作目的旨在追求快速的反应。虽然报纸在传播信息上具有无所不在的优势。纸张开始普及后,无论是呼吁、宣示、彰显法律权威还是提供娱乐,海报的功能之一便是锁定目标群。”
海报起初是巴黎剧院和音乐厅的一种宣传手段。在19世纪后期的巴黎,随着印刷价格降低,新印刷技术的发明,海报被人们从墙上撕下来,作为收藏。一些知名的演出活动如“黑猫”(Le Chat Noir)、“红磨坊”(Moulin Rouge)都曾委托知名插画家设计海报。1894年底,阿方斯·慕夏(AlphonseMu cha)为女演员莎拉· 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设计了《吉斯蒙达》(Gismonda)的海报,形成了“新艺术”风格,风靡一时。在《吉斯蒙达》海报中,从裙子的光彩流动到植物的浑然天成,让莎拉的角色被寓言化,带有女性的性感与神秘感。据说,1895 年元旦的午后,巴黎城内的几乎每一张《吉斯蒙达》海报都被撕走了。
《赏美国》(See America)海报系列(1936–1943)犹他州,设计:弗兰克·尼科尔森
法国的精美印刷逐渐成为平面设计教育中的一课。1905年出版的《小拉鲁斯》(Petit Larousse)出现于欧洲各大院校。《小拉鲁斯》是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高级插画家兼昆虫学家阿道夫·菲利普·米洛特(Adolphe Philippe Millot)的手绘插图合集。米洛特·阿道夫的目录型海报就像是一本被摊平的百科全书,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也让学习艺术的学生满叹为观止。这类海报在当下依旧是消费者热衷的家庭装饰画,更是社交软件中常被拿出来分享的精美图片。
《赏美国》(See America)海报系列(1936–1943)新墨西哥州,设计:亚历山大·达克斯
海报设计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是战争时期。呼吁年轻人加入军队,鼓励女性进入工作场所,安抚人心的战时宣言,是各国政府通用的方案。然而,这一时期的某些海报却生不逢时,多年以后才重回大众视线。1943年,一家电气厂的海报“铆工露西”(Rosie the Riveter)只张贴了不到两个星期,但这幅海报出自艺术家J.霍华德·米勒(J. HowardMiller)之手。40 年后,在二战纪念日中,露西又出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为了营造怀旧气氛,便将露西的形象用于商品图案的制作,这张展示出肱二头肌的女性角色出现在海报、T恤、杯子和徽章上。现在,“铆工露西”是女权运动的象征海报。她呼吁的不再是爱国主义和勤奋工作,而是表达出女性的力量和能力。露西也被美国歌手碧昂丝(Beyoncé)、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ChristinaAguilera)等明星扮演过,成为全球女性的偶像。
Job 香烟海报 (1894),设计:当阿方斯·慕夏(Alphonse Mucha)
《保持冷静,继续前进》(Keep Come and CarryOn)海报的“出道”过程也相当坎坷。1939年,英国新闻部门发起了一场宣传运动,希望以“正面心态”安抚人民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设计师欧内斯特·沃尔·库辛斯(Ernest Wall-Cousins)收到了设计要求,准备了二十个版本的设计稿。《保持冷静》却不敌《你的勇气、你的开朗、你的决心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和《自由面临危机,尽一切保卫它》,最终被英国政府拿下。甚至,大部分印好的海报都被回收造纸,以减缓当时的原料短缺。55年后,这张海报偶然展示于英国北部阿尼克镇里的一家书店里,它勾起了顾客的好奇心。随后,又通过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售。恰好碰上了2008 年金融危机,海报的概念也与时局不谋而合,创造出一种全球共鸣的精神内核。从视觉性而言,《保持冷静》的简单设计也是一种救赎。白色字体搭配红色背景,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心理共鸣。
《铆工露西》海报(1943),设计:J.霍华德·米勒(J. HowardMiller)(Alphonse Mucha)
现在,扁平化设计越来越多。充满争议的应用程序、汽车品牌标志,很多都来自于经典海报。1936年至1943年间的“赏美国”(See America)海报将美国的自然景点如蒙大拿州山脉、新墨西哥州山洞等处理为插画,为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孕育出一种团结意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