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商业环境里 设计师太另类

资讯频道 - 观点·话题 来源:中国设计在线 作者:selin 2013-09-12
作为创始人,洪晃总觉得设计师属于一群特殊的文人,一方面希望设计能换取更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又想尽可能地保存清雅品性,于是在生意场上总有各种纠结,过程极其艰难。
不缺设计,只缺市场经验
不缺设计,只缺市场经验

  作为创始人,洪晃总觉得设计师属于一群特殊的文人,一方面希望设计能换取更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又想尽可能地保存清雅品性,于是在生意场上总有各种纠结,过程极其艰难。

  接近秋季的上午,安静地藏在三里屯太古广场北区地下一层的BNC店内,又响起电话铃声。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刚出道设计师的声音,“秋冬的服装我该做多大的量”?

  类似这样的“咨询”还有很多,诸如“今年什么款更受欢迎”、“我该做上衣还是连衣裙”、“怎样定价更合理”……BNC从代卖设计师品牌服装开始,就不厌其烦地给这些几乎与市场绝缘的艺术家们提供市场建议。

  “成熟的商业环境里,设计师太另类”

  大家熟知的BNC,创立于三年前,其中文被洪晃调侃为薄荷·糯米·葱,而实际上,它的创意之初是一个颇为大气的想法:BRAND NEW CHINA。

  曾经专注于时尚杂志,但是最初洪晃并没有注意到本土设计师群体。在国内时尚普遍缺乏主动性跟着欧美跑的时候,洪晃想要找到自家内容的核心竞争力。2005年建筑师张永和策划的深圳双年展给了洪晃灵感。就是在那次展览上她看到了几位本土设计师的作品。“当时很震撼,我压根没有想过中国还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师。”当即决定杂志彻底转型,改做中国设计。“当国际很多知名品牌看到我们把视角落在本土设计时,大家还是很支持的,当时只有化妆品的广告撤掉了,但是那些关注文化、比较有独立见解的服装品牌广告仍然保留,这股力量是支撑我们"蹚"这条路的先决条件。”

  憋气的事情紧跟着来了。“报道反馈相当好,可我们都不知道去哪儿能买到他们的衣服。顾客会问第87页的设计师真的很不错,哪儿能买到?”洪晃兴匆匆联络设计师。设计师答复简单、执拗,还挺干脆,“让他给我本人打电话吧”。没店,只有工作室,而工作室在特偏远的京郊。进行到这一步,洪晃已经可以断定,这件东西肯定是卖不出去了,“因为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驱车专程跑到郊区去。在成熟的商业环境里,在越来越讲究服务的商品时代,设计师太另类,没有销售平台很难推动”。

  “买手不准确,我们做设计师的商学院”

  对于没开成店的设计师,BNC角色是他们和市场接轨的“贵人”。就好像从巴黎老佛爷到香港连卡佛,好的买手团队从各地寻找设计品,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格,让你的我的看起来都像他的。杰拉德·古让在老佛爷做了十年的风格总监,他一直强调“融合”,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东西融合成一个理念。

  BNC的第一批货其实是仰仗做杂志时积累下来的好人缘。做店之前,洪晃的时尚杂志已经报道中国设计师快十年了,留下来的都是非常靠谱的设计。他们第一批入店后,不断有设计师毛遂自荐。BNC会专门开评审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成熟度、生产质量和工艺等,做综合评价然后决定是否合作。

  到底什么是BNC的理念?洪晃并没画出明确的框框,“买手不准确,我们做了太多买手之外的工作,这里是设计师的商学院,刚出道的设计师来会来询问该做什么款式受欢迎,该定怎样的价位才合理,一次该做多大的量,甚至这个季节该做上衣还是连衣裙等等”。

  “先把蛋糕做大,再想自己那块儿”

  三年后,BNC从“寄售”渐渐转向“买货”。因为寄售利润有限,量产意味着受益,但设计师在判断不好市场时是不会生产太多的。一旦卖空补货,一周以后就可能错过了最佳销售期,新品会变成库存。如果看到要求设计师的明年春夏作品后,直接下订单要求尺码和数量,设计师有了前期资金保障,制作更有底儿,市场才能做大。

  但是,BNC店从不和设计师签独家协议,不去避免“捧红”了设计师之后,人家把它“甩掉”。

  生意需要可维持的经营。“毕竟我们也不是做慈善,但这条能坚持下来我很骄傲。”还有更多等待登上舞台的设计师们,洪晃开店无疑是很仗义地帮了他们一把,给他们机会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比设计无数“案头作品”更锻炼人。现在“薄荷·糯米·葱”把他们扔进商业世界,与此同时,这个与他们同时迅速成长起来的市场,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就在本次专访结束的第二天,BNC高调进驻京东,推出第一批主题类自制服装“民国范儿”。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